推動新質食品資源開發 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摘要:食物資源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的長遠利益與人民健康福祉
食物資源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的長遠利益與人民健康福祉。當前我國食品產業亟需轉型,探索高效、可持續的生產模式。然而我國食物資源的多樣性和功能性在當前階段還不夠充分,特別是來自森林、海洋和微生物等非耕地資源的比例偏少,無法滿足現代食品產業對營養和健康的多元化需求。與此同時,新興技術如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為食物資源的開發與精準營養的構建提供了新機遇。但在食物資源開發利用進程中,技術應用的深度與廣度、跨學科融合的緊密度以及政策體系的完備性,均有待進一步強化與完善。應持之以恒地通過科技創新、政策引導與產業協同,加速新質食物資源開發,推動我國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從而提高全球競爭力,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微生物是地球生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聯合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修復生態環境、提升食品營養品質、改善人類健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擁有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但在資源開發與共享、技術創新、產業化應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限制了微生物在生態環境和營養健康可持續發展中的潛力。隨著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先進技術的快速發展,微生物研究正邁入一個全新時代,為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注入了新動力。為此,應積極構建微生物資源共享機制,推動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激發微生物技術創新潛力;完善標準法規,規范微生物技術健康發展,以此提升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水平,為實現國家生態環境和營養健康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堅實保障。
未來食品科學不僅是技術的創新
隨著“大食物觀”理念的提出,食品科學將迎來許多深遠的突破,特別是當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逐步融入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微生物工程等技術的進展為我們提供了創新的食物原料,解決了傳統農業資源不足、可持續性差的問題。例如,合成肉、昆蟲蛋白、微藻蛋白等替代性食品原料,未來可能成為緩解全球食物短缺、提高營養多樣性的重要選擇。這些新型食材不僅能大幅減少對土地和水資源的依賴,也有助于減輕環境污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結合,也為個性化營養方案提供了巨大的潛力。通過對健康數據的分析,AI能夠精準地為每個人定制最適合的膳食建議,甚至根據個人基因信息、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等因素提供定制化的食品選擇。這種個性化飲食方式能夠優化人們的營養攝入,預防慢性疾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不過,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一系列挑戰。首先,消費者對新型食物資源的接受度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許多消費者仍然對昆蟲蛋白、植物肉等新型食材心存疑慮。因此,在推動這些產品時,科普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如何平衡新技術的高成本與市場需求,也是未來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技術進步能夠推動生產效率,但初期的高成本可能會影響其廣泛推廣。因此,未來食品科學不僅是技術的創新,更是消費者認知、環保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挑戰。
推動食品科學與醫學的深度融合
功能性食品在改善全民健康方面的潛力是巨大的。比如,益生菌在促進腸道健康、增強免疫功能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特醫食品對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孕婦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它們在為這些群體提供營養支持、調節身體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針對老年人群體的特醫食品可以提供加強骨骼健康、改善心血管功能等方面的功能。
然而,在特醫食品的研發過程中,確實面臨著一些挑戰,尤其是基礎數據的不足和產業基礎的薄弱。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強基礎研究,尤其是在特定人群的臨床試驗和數據積累方面。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需要加強合作,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動特醫食品的精準化研發。此外,加強政策支持、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能夠幫助提升整個產業的規范性和可持續發展。比如,近年來在益生菌產品領域,隨著更多臨床數據的積累,產品的研發逐步向精準化、個性化發展,這也為其他功能性食品的突破提供了借鑒。
以往,食品和醫學常常被看作是兩個獨立的領域,但事實上這兩個領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例如,營養不僅僅是解決營養缺乏問題,它還可以通過優化飲食來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改善生活質量。食品中的功能成分,例如益生菌、膳食纖維、功能蛋白等,已經被證明能夠在多個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而這些功能不僅僅依賴于食物本身,還需要借助醫學和臨床試驗的數據來驗證和優化。
打破學科壁壘,首先需要的是跨學科的教育和合作。在“主動健康”理念下,食品科學家和醫學專家應當共同合作,共享數據、資源和技術,而不是孤立工作。比如,醫學研究中的臨床數據可以為食品研發提供重要的參考,而食品科學中的新技術、新產品也能為醫學研究提供新的解決方案。這種跨界合作可以推動疾病預防、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突破。
未來食品科學與醫學交叉研究的關鍵方向,首先是個性化健康管理。隨著基因組學、微生物組學等領域的進步,我們能夠更加精確地了解個體差異,推動精準營養和精準醫療的發展。其次是功能性食品的創新。如何通過創新技術開發具有更高效、精準效果的功能性食品,特別是針對慢性病和老齡化相關的疾病,將是未來的重點。最后,智能化健康監測技術的結合也非常重要,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時監測個體健康狀態,從而為個性化的食品和藥物干預提供數據支持。
拓展學科版圖 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近些年,江南大學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積極推動食品學科交叉,持續引領食品學科發展。
江南大學瞄準世界食品科學基礎研究關鍵問題,構建面向未來人類發展的食物可持續生產系統,開發食品領域顛覆性技術、塑造食品未來生產新方式,服務“糧食安全”國家戰略,推動我國食品技術占領未來食品新高地。成立以合成生物學為前沿引領的未來食品科學中心,兩個一流學科共同建設“食品科學與資源挖掘全國重點實驗室”,“食品安全與國家戰略治理實驗室”入選首批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
江南大學依托糧食發酵與食品生物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圍繞“健康中國”國家戰略,開展“食品營養—臨床醫學—人工智能”等學科交叉,構建以食品學科為龍頭的健康學科群,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食品營養與人體健康學科交叉中心入選首批江蘇高校學科交叉中心。
江南大學牽頭組織編寫《面向2035年的食品專題中長期戰略研究報告》,連續多年發布《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發起成立全國高校食品學科黨建聯盟,創建國際首個“一帶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聯盟。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連續四輪全國學科評估成績優異,2019年以來連續六年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蟬聯世界第一,2023年11月以食品科學與工程為主的農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
江南大學在未來學科布局過程中,將堅持以服務“食品安全戰略”“健康中國戰略”“糧食安全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拓展面向未來的學科版圖,搶占學科未來發展制高點。
(作者:陳衛 作者簡介: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食品安全與國家戰略治理實驗室主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是我國食品科學與營養健康領域的領軍人物,他長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學及食品營養健康研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今年全國兩會上,陳衛院士提交了7個建議,內容涉及人才培養、新質食品開發、農業綠色發展、智能紡織材料研究等,備受各界關注?,F將陳衛院士的主要觀點以《推動新質食品資源開發 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刊發)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