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興經濟開發區:踐行綠色發展,動能加快轉換
摘要:近年來,園區始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安全環保高端化工產業,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泰興市發展改革委/供圖
泰興市發展改革委/供圖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 | 袁雪飛
泰興經濟開發區始建于1991年,是江蘇省首批13家省級開發區之一,也是全國最早的專業性精細化工園區之一。近年來,園區始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安全環保高端化工產業,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突出規劃引領,以特色產業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特色優勢
立足園區實際,優化發展布局,拓展發展空間,以高質量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是調優產業發展思路。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緊緊圍繞省、市加快化工行業轉型發展相關要求,堅持以綠色發展、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研究制定了系列產業轉型升級和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方案,進一步優化發展思路,提升安環本質,園區的發展理念更加科學、發展方式更加綠色、發展路徑更加精準。
二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以鏈式發展、特色發展、綠色發展為導向,通過加強原料保障“補鏈”、橫向拓展“強鏈”、精深加工“延鏈”,不斷向高端新材料及專用化學品領域轉型,積極構建以精細化工為支撐、以新材料和健康美麗(醫藥日化)為主導、以現代服務業為保障,自主可控、特色鮮明的“1+2+X”現代產業體系,實現化工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變革“闖關”。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氯堿、烯烴產業鏈和化工新材料、醫藥、日化等特色產業集群,化工產業精細化率達52%,產業關聯度達66%。
三是完善產業空間布局。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生態環保”原則,修編完善園區總體發展規劃,拓展調優發展空間。聚焦載體平臺建設,積極構建“一區四園一鎮”的發展格局,重點推進精細化工產業區、國際合作區新材料產業園和健康美麗產業園(醫藥、日化)、循環經濟產業園開發建設,加快濟川健康科技小鎮(產業發展功能配套區)和新浦化學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同時積極上爭,做實中日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產業合作示范園。
突出轉型升級,以結構調整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基礎
緊緊圍繞“1+2+X”現代產業體系,著力發展高端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層次更加高端、發展更加高效。
一是減存量。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對安全環保整改不達標、產出效益差、產業關聯度低的企業,加大關停并轉力度,騰出發展空間和容量。近幾年來,全區已關停落后企業41家,累計騰出土地1500多畝。同時,加快研究制定新一輪淘汰關閉、搬遷轉移計劃,進一步壓減企業數量,嚴格重大危險源管控,壓降園區系統風險。
二是優增量。緊扣“1+2+X”產業體系,鎖定現有產業鏈條的缺失環節、高附加值環節,瞄準世界500強、行業50強等品牌企業,開展鏈式招商、靶向招商。嚴格項目準入,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堅定執行“初步議、專家評、聯合審”的項目落戶綜合評價機制,近3年累計否決擬落戶項目78個、總投資682億元,確保了新進駐項目發展高端、技術尖端、產品終端。
三是提質量。實行專家問診機制,邀請知名專家走進園區,制定并實施“一企一策轉型發展建議”“轉型升級深入再評估建議”,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助推企業提檔升級,近3年共實施技改項目186個。同時,加快構建以服務園區特色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存量企業需求為基礎的“平臺+基金+項目”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精細化工產業研究院和新材料研究中心實體化運行,籌建中試孵化產業園,為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集聚新動能。
突出綠色發展,以綠水青山繪就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牢固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科學、有序、高效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用高質量發展守護一江碧水,把握了先機,贏得了主動。
一是堅持規范治理??茖W處置存量污染,圍繞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面上環境隱患,結合“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實行黨政負責人包保責任制,逐項整治銷號,下決心把環境歷史欠賬科學、全面、規范處置到位。高效治理增量污染,推行企業“三廢”污染第三方規范治理,著力提高治污效率。扎實推進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工作,區內企業清下(雨)水排口、污水排口、廢氣排口均實現在線監測。拆除小船廠6家、小化工企業2家、其它企業1家,全力打造生態廊道濱江段節點工程。
二是提升處置能力。按照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開處置要求,開工建設日處理5萬噸工業污水PPP項目。探索建設日化產業園同質化污水集中處理裝置,不斷提升廢水收集處置公共配套能力,確保不向長江排一滴污水。投資1.1億元配套建設尾水凈化生態濕地,規劃面積230畝,已建成80畝,對污水廠尾水進行深度凈化,尾水經生態濕地凈化后水質明顯提升。加快“三廢”處置項目建設,目前園區生活垃圾處置能力達800噸/天,危廢焚燒處置能力達12萬噸/年,危廢填埋能力達4萬噸/年,基本滿足園區需求。
三是發展循環經濟。以管廊為紐帶,實行集中供氣供熱,企業間物料管道化運輸,構建了“企業內小循環、產業間中循環、園區內大循環”的循環經濟體系。目前,區內管廊達已130多公里。投資25億元建設規劃面積達2600畝的循環經濟產業園,促進資源多級利用,致力實現循環經濟的“零能耗”和“吃干榨凈”,一期工程已建成投運,所有污染物不出園區都可實現自我消化。同時,按照“國家級生態園區”創建要求,統籌推進沿江生態、生產、生活規劃建設,累計投入170多億元拆遷14000多戶,區內敏感目標動遷基本完成。
突出本質安全,以系統提升織密高質量發展的安全防線
堅守安全生產底線,按照“控源頭、提本質、嚴監管、強科技、全封閉、優保障”18字要求,系統推進本質安全型園區建設。
一是提升園區本質安全水平。監管體系上,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明確各領域、各條線安全監管職責;完善日常巡查、專家檢查、部門聯合督查的制度化監管體系,落實安全環保每月例會制度、企業負責人每日安全提醒制度、安全風險研判與承諾公告制度,督促企業強化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工作。監管隊伍上,在現有專業人才基礎上,進一步充實、提高安全監管力量。規范管理上,建設園區封閉管理信息平臺,利用視頻監控、集中監測與調度、運維管理、機動部署預警等系統實行24小時全過程動態管控,配套建設2座?;吠\噲龊?座通用停車場,實現化工區封閉化管理;在創成“國家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基礎上,按照實戰化要求完善智慧園區功能建設,集成安全、環保、港口等11個方面資源,實現重點防控面智能預警和分析評價,打造“透明園區”。
二是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引導企業加快高風險技術改造和工藝設備更新,積極推進安全標準化建設,切實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目前,50家化工企業提檔升級為二級安全標準化,3家企業正在創建一級標準化,新建化工項目自動化控制系統裝備率達100%。督促企業強化內部管理,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和從業人員培訓力度,打造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同時,為進一步激發企業抓安全生產的積極性,園區還設立了安全生產主任獎,對全年安全生產先進企業進行表彰獎勵,形成重安全、抓安全的鮮明導向和示范帶動作用。
三是提升園區應急保障能力。加強安全保障體系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系統開展區域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修編、實施、演練,園區應急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應急救援中心實行24小時不間斷應急值守,與安全、環保、交通、消防等部門保持互聯互通,確保突發情況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投資2.17億元打造全國一流的重型化工救援編隊,形成了“5分鐘、5公里”覆蓋園區的消防救援圈;開發區醫院高效運營,園區醫療救援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責任編輯:劉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