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副市長:破解民企融資難,溫州今年已累計發放應急轉貸資金1437億
摘要:通過創新“農民(小微企業)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將企業存貨、機器設備、無形資產、應收賬款、股權等6大類近30種“非標”資產盤活為信貸資金,打破銀行“非抵押擔保不貸”的傳統貸款文化。
中國發展網訊 10月21日,國家發改委今日就推廣地方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典型做法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
近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廣地方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典型做法的通知》。此次推廣的典型做法共72條,來自青島、成都、常州、溫州、臺州、泉州、佛山、江陰等八個地方。其中,溫州有8條涉及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做法入選,包含多項全國首創的措施。溫州作為全國民營經濟重要發祥地,有何先進經驗?
溫州市副市長殷志軍在會上介紹,2012年,國務院在溫州設立全國首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在黨中央、國務院及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委的關心支持下,溫州以金改“十二條”為主線,一以貫之引金融活水灌溉實體經濟,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有效緩解。主要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無抵押貸款”產品,破解企業缺抵押物融資之堵。率先開展“無抵押貸款”專項試點,創新推廣“授托貸、誠信貸、權益貸、批量貸”融資模式,將各類非傳統抵質押物的“沉睡資產”“權益資產”分別以授托、質押、信用貸款等形成轉化為“信貸資產”。比如,通過創新“農民(小微企業)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將企業存貨、機器設備、無形資產、應收賬款、股權等6大類近30種“非標”資產盤活為信貸資金,打破銀行“非抵押擔保不貸”的傳統貸款文化。
二是提升全鏈條金融服務水平,破解企業多環節融資之難。針對企業“首貸難”問題,率先建立企業首貸戶的專項推進和監測機制,幫助缺信息、缺渠道、缺擔保、缺征信的“零信貸”企業跨越首貸障礙,2019年以來累計拓展首貸戶近2.3萬戶、首貸金額855.8億元。針對企業“續貸難”問題,創新推出“年審制”“分段式”“增信式”等產品,2019年以來累計續貸2078.73億元,惠及企業和個人24.17萬戶次,為企業節約成本約5.93億元。針對企業“轉貸”難問題,創新“政府應急轉貸+行業互助增信”模式,截至今年9月末,累計發放應急轉貸資金1.63萬筆,金額1437億元。
三是加快科技金融創新探索,破解企業融資信息之阻。開發上線溫州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匯集28個部門、5000萬條企業信用數據,打通多維度信用信息壁壘,匯集“融資對接、信用評價、助貸服務”等功能于一體,有效幫助提升企業融資獲得率和效率。截至目前,平臺已入駐金融機構54家,成功為3.4萬戶企業提供授信超1000億元。同時,全國首創技術產權證券化交易產品,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憑借技術產權獲得低成本融資提供了新途徑。
四是建立全周期風險處置機制,破解企業深陷“兩鏈”之苦。針對大量優質企業因“擔保鏈”被動遇險問題,將風險企業劃分為保護、幫扶、破產重整、逃廢債務四種,“一企一策”分類處置。針對企業破產案件多、審理程序復雜問題,創新破產企業預重整制度,辦結全國首例具備個人破產實質功能的個人債務清理案件。針對企業風險發現滯后和處置被動問題,開發上線溫州“金融大腦”平臺,建立重點企業債務風險預警模型,筑立金融風險“防火墻”。
下一步,溫州將以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為主線,以金融數字化改革為牽引,進一步構建起金融財政協同、金融服務直達惠企、全產業鏈融資通暢、金融治理現代化的現代金融體系,為全國金融助推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可復制推廣的“溫州經驗”。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