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有效投資力度 量質齊抓穩發展
摘要:重大項目作為逆周期政策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仍將在穩增長、擴內需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有較大可用規模專項債券和政策靠前發力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措施的支持下,2022年有望實現超預期增長。
本報記者 曲靜怡
“以重大工程項目為主要載體的有效投資是增強經濟韌性的客觀需要,是保障民生服務的重要依托,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和拉動內需提振市場信心的關鍵舉措,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內容。”國家信息中心學術辦主任唐斯斯表示,2022年以來,我國扎實做好穩投資工作,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保持投資平穩增長,一季度全國投資增長9.3%,比2021年全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實現良好開局,穩投資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發力,重大工程項目“壓艙石”作用凸顯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被視為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構筑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對推動國家及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從年初各地發布的項目清單來看,新基建、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園區配套設施和重大民生基礎設施等仍是各地投資重點,新老基建設重大工程項目數量占比普遍超過50%,其中,新型基礎設施項目主要集中在大數據中心、5G基站等項目,傳統基建主要以交通、重大民生項目為主。
“但在預期向好的同時也要客觀看待基建投資落地的難度,投資總額作為經濟領域特有概念其統計核算有著較強專業性,且各省市項目投資額統計口徑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不能將各地基建項目投資額進行簡單加總來核算。”唐斯斯說。
在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的背景下,為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各地陸續印發2022年重大項目清單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下旬,已有北京、上海、河北、廣東、浙江等多個省市發布了本年度重大項目投資清單,涉及項目多達1.6萬余個。
重大項目作為逆周期政策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仍將在穩增長、擴內需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有較大可用規模專項債券和政策靠前發力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措施的支持下,2022年有望實現超預期增長。“這一方面反映出重大項目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壓艙石’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現階段我國投資需求潛力巨大,有效投資空間廣闊。”唐斯斯分析稱,我國作為全球最具成長性的市場,每年要推動的重大工程項目規模都不低于10萬億元~20萬億元的體量,但受建設周期、配套資金等因素影響,有相當部分項目需要較長的建設周期才能最終落地,所以不能簡單用投資規模來衡量評判當年的投資情況。
加強項目融資保障,將“資金跟著項目走”落到實處
今年前兩個月,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共同發力,財政資金早發力的帶動效果明顯。據統計,實際到位資金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長較快,民間投資活力增強,1月~2月增速較2021年全年明顯提高。
中央預算內投資著力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項目建設,集中力量辦大事、難事、急事。“今年專項債券規模為3.65萬億元,目前各地方正在加快發行使用。加上去年四季度發行的專項債券,今年可以使用的專項債券資金規模較大。我們將指導督促地方加快專項債券項目建設進度,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同時,協調加大重點項目融資支持力度,推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司長歐鴻介紹說。
同時,民間投資是推動經濟發展、穩定整體投資、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據統計,2021年,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的比重為56.5%。民間投資在整體投資中占大頭,是投資的主力軍。去年以來,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一是出臺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完善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政策。二是布置做好社會資本投融資合作對接工作,用好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長效機制,加強項目融資保障。三是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健康發展,盤活存量資產、形成投資良性循環。四是規范推進政府社會資本合作(PPP),發布綠色PPP典型案例等,吸引民間投資參與重點領域項目建設。
“我國經濟韌性足、潛力大、空間廣,加上鼓勵民間投資政策逐步發力,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新興產業、新能源等投資機會持續涌現,民間投資穩定增長具備一系列有利條件。”歐鴻表示。
積極開展有效投資,促進投資平穩增長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既有利于擴大當前需求、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又有利于優化供給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國內疫情反彈和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引發的不確定性使得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此背景下“投資”這駕馬車對于經濟穩增長、擴內需、育新機和提信心的作用不容小覷。
對此,唐斯斯建議,一是投資要保證“穩”。首先,要持續擴大投資規模,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效應。在投資總規模增加的基礎上要切實發揮項目投資在培育新動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區域布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催動經濟結構轉型和民生福祉改善,實現以投資帶消費、保穩定、促增長的目標;其次,要持續優化投資結構,增強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性。項目投資要堅持質量優先,聚焦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等領域,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加大優質固投項目儲備力度,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同時實現對投資穩定增長形成有力支撐。
二是投資要強化“韌”。首先要積極拓展投資增長點,增加投資穩定、持續性。要將項目投資建設放在暢通國內大循環大背景下考慮,結合“十四五”中長期發展目標積極謀劃儲備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圍繞基礎設施補短板、“雙碳”領域項目、新興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等方面挖掘投資潛力和拓展投資空間;其次要完善投資管理機制,提升投資管理能力。針對項目投資建設建立動態監管體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投資全過程管理水平,形成前期預防、中期監管、后期管理閉環管理機制,實現項目投資全過程、全方位、全領域監督。
三是投資要突出“效”。首先,要著力提升投資有效性。2022年我國專項債券規模為3.65萬億元,加上2021年四季度發行的專項債券,當年可使用的專項債券資金規模較大,但與此同時對政府投資的實際需求也依然巨大。在此背景下,要想發揮好投資的重要作用,關鍵在于緊扣國家發展戰略,立足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選準投資領域和項目,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提高投資的有效性;其次,要充分重視投資傳導效應。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對產業的傳導輻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積極吸引并撬動民間投資參與,調動社會投資積極性,不斷拓展投資空間,努力保持投資持續平穩增長。
四是投資要注重“精”。首先,要精準化發力。著力擴大精準有效投資,聚焦輻射范圍廣、拉動作用大、有利于優化結構的重點領域,合理引導資金流向,持續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各地投資要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投資重點,在綜合比較優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防災避險能力等因素,找準自身功能定位,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力戒低層次重復建設和過度同質競爭;其次,要精細化布局。項目投資應堅持需求導向,圍繞“國家大事”和“關鍵小事”開展充分調研論證,精心謀劃、精心布局,區分輕重緩急合理有序推進。同時要針對每一項工程深入細化具體工作內容并形成可行推進方案,鎖定目標分解工作任務,實行清單化管理、節點化推進、精準化落實工作機制。
責任編輯: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