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大項目 正文

基建投資適時適度加力 其他領域投資協力共進

2022-04-25 15:00 中國發展網 程暉
投資 基礎設施投資

摘要:“我國今年基建投資更注重精準有效可持續,沒有大水漫灌式強刺激?!眲⒘⒎灞硎?,該報道將2022年初全國各省區的重大項目投資簡單加總,得出當年基建投資總額將達14.8萬億元人民幣的結論,存在多方面的誤區。

本報記者 程暉

近期有外媒報道《中國2.3萬億美元基建令美國的類似計劃羞愧》,文中指出中國政府擬定了數以千計的“重大項目”清單,今年的計劃投資額至少達到14.8萬億元人民幣(約合2.3萬億美元)。這一說法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國再一次推進強刺激的政府投資計劃。

“相關概念理解上的不準確,對社會輿論產生了一定的誤導。”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劉立峰研究員告訴本報記者。 

“我國今年基建投資更注重精準有效可持續,沒有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劉立峰表示,該報道將2022年初全國各省區的重大項目投資簡單加總,得出當年基建投資總額將達14.8萬億元人民幣的結論。這里面存在幾個方面的誤區。

他具體分析說,一是文中所指的基建投資總額是指計劃總投資,即在建的建設工程按照總體設計規定的內容全部完成計劃需要的總投資,但是,這些項目的建設周期可能達到數年,并非都在當年形成投資完成額。二是,考慮到項目前期工作推進需要一定時間、特別是重大項目需要充分研究論證,項目配套資金籌措等因素,這些納入今年計劃的項目不一定都能在年內實現開工建設,因此,對項目資金的簡單加總不等于當年實際的投資完成額。三是,文中匯總的項目不只是基建項目,還包括科研前沿領域攻關、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教育提質擴容、全民健康保障、“一老一小”服務等多個領域的項目。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中央提出基建投資適度超前,充分考慮了穩增長和防風險并重。”劉立峰談到。

他分析說,“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就是要兼顧短期穩定增長和長期結構調整的要求,統籌發展與安全,避免盲目鋪攤子、上項目,防止出現大規模的政府債務膨脹;與此同時,精準有效擴大投資,圍繞重大國家戰略做出前瞻性安排,圍繞短板領域做出針對性安排,圍繞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做出適應性安排,重點投入交通、水利、電力等網絡化設施;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融合化設施;鐵路、公路、航空等樞紐化設施;推進經濟帶、城市群、都市圈協同一體化設施;促進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綠色化設施;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智能化設施,通過上述設施和項目建設,最大限度發揮資金的杠桿效應,影響帶動地方政府和社會投資的同步實施,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方面扎實做好穩投資工作,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保持投資平穩增長。今年實現良好開局,穩投資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呈現出不少亮點和特點。

“年初投資呈現良好開局,多個領域投資發力保障穩增長目標實現。”劉立峰談到。

今年一季度,面對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頻發帶來的多重考驗,固定資產投資運行總體平穩,同比增長9.3%,比2021年全年增速加快4.4個百分點。除基建保持8.5%較好增長外,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5.6%,增速比全部投資高6.3個百分點。在制造業中,食品、紡織、金屬制品、通用設備、交通設備、計算機通信設備、電氣機械等行業投資增速均在20%以上。高技術領域投資成為亮點,投資增速高達27%,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額持續增加,經濟發展新動能持續累積。社會領域投資也增長了16.2%。

“可見,當前我國投資的熱點和亮點較多,已經形成了多點支撐的良好局面,顯示出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未來預期穩定、信心增強。”劉立峰認為:“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既要實現基建投資適時適度加力,同時,也要依靠其他領域投資協力共進。”        

責任編輯:蔡若愚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