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到2025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摘要:數字鴻溝亟待彌合。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數字化基礎不同,發展差異明顯,甚至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中國發展網訊 1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我國數字經濟還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在操作系統、工業軟件、高端芯片、基礎材料等領域,技術研發和工藝制造水平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二是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相對較慢。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數字化還需深化,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不愿”“不敢”“不會”的困境,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后。
三是數字鴻溝亟待彌合。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數字化基礎不同,發展差異明顯,甚至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四是數字經濟治理體系還需完善。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則制度體系有待健全,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尚在建設,既能激發活力又能保障安全的平臺經濟治理體系需要完善,與相關法律法規配套的各類實施細則亟待出臺,數字經濟國際治理參與度需進一步提升??绮块T協同、多方參與的治理機制還需完善,治理能力仍需持續提高。
報告提出,下一步要統籌國內和國際、發展和安全,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以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以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為保障,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化創新引領發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顯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取得顯著成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展望2035年,數字經濟邁向繁榮成熟期,力爭形成統一公平、競爭有序、成熟完備的數字經濟現代市場體系,數字經濟發展基礎、產業體系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報告對數字經濟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提出八方面要求:
(一)集中力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牢牢掌握數字經濟發展自主權。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全球數字技術基礎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問題,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數字技術攻關。加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關鍵軟件、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創新力度。著力提升基礎軟硬件、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智能制造裝備的供給水平,加快鍛造長板、補齊短板。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強化原創技術供給,建設新型創新主體,培育創新生態體系。推動數字技術成果轉化,以數字技術與各領域融合應用為導向,優化創新成果快速轉化機制,打造安全可靠、系統完備的產業發展生態。
(二)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筑牢數字經濟發展根基。完善信息通信網絡建設,深入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專項,持續推動5G網絡規模化部署和融合應用,積極培育垂直行業應用場景,建設面向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優化IPv6性能和服務能力。加快建設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系統推進北斗產業化重大工程,推進構建民商統籌、集約高效的衛星遙感系統,加強民用遙感衛星應用,建設高低協同的衛星通信系統,推動衛星互聯網加快發展。統籌布局綠色智能的數據與算力基礎設施,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建設完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快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加強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車聯網部署應用,加快交通、能源、民生、文化、環境等領域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
(三)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聚焦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加強面向多元化應用場景的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不斷培育壯大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工業軟件等數字產業,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開源生態。推動數字產業集群化發展,高質量建設中國軟件名城、名園,提升軟件產業集聚度,打造世界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支持互聯網企業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平臺企業依托市場、技術、數據等優勢,賦能實體經濟,支持平臺企業不斷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
(四)加快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加快裝備數字化發展,組織專項工程,打造標桿企業,發揮數字協同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以及龍頭骨干企業的賦能作用,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提升“上云用數賦智”水平。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行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智能制造工程,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推動建設5G全連接工廠,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豐富解決方案供給,加快提升工業大數據價值。組織實施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行動計劃,推動數字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數字技術賦能行業綠色化轉型。推進“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創新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大力發展數字商務,持續推進“數商興農”,創新發展數字內容,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加快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數字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轉型支撐服務生態,布局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降低數字化轉型門檻。
(五)持續提升數字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持續提高“互聯網+政務服務”效能,強化政務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深化“互聯網+社會服務”,推進教育教學、體育健身、醫療健康、文化服務等領域數字化,提高公共服務資源數字化供給和網絡化服務水平。強化就業、社保、養老、托育、助殘等重點民生領域社會服務供需對接,加快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服務資源配置效率和共享水平。加大適老化智能終端供給,加快推動信息無障礙建設,運用數字技術為弱勢群體生活、就業、學習等增加便利。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智能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推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形成以城帶鄉、共建共享的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六)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推動數字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依托數字經濟部際聯席會議等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加強各項政策協調。加快出臺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及配套政策,推進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構建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制度規則,統籌推進全國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持續深化對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的研究,統籌發展和安全,完善制度體系,規范投資審查流程和辦法,細化反壟斷執法標準,加強靈活就業和新業態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增強市場主體活力。支持和引導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完善數字經濟統計監測,積極開展數字經濟統計核算與分析,完善數字經濟統計方法制度,及時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態勢。
(七)全面加強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護,筑牢數字安全屏障。貫徹國家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法律法規,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等制度要求,強化網絡、數據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健全網絡應急事件預警通報和應急處置機制,強化網絡安全技術措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要求,推動網絡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完善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規范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強數據跨境流動安全管理,推動數據安全產業發展,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升數據安全保障水平,提升防詐反詐技防水平,完善長效治理機制。強化數字經濟安全風險綜合研判,防范各類風險疊加可能引發的經濟風險、技術風險和社會穩定問題。
(八)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推進全球發展倡議,落實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數字經濟領域成果,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金磚國家、上合組織、東盟等多邊和區域框架下開展數字經濟交流合作。主動參與多邊機制和國際組織數字經濟議題談判,積極推進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在世界貿易組織、《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框架下推動電子商務規則構建,開展雙多邊數字經濟治理合作,構建良好國際環境。加快貿易數字化發展,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繼續加強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打造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圈。務實推進數字經濟交流合作,推動“數字絲綢之路”走深走實,拓展“絲路電商”全球布局。鼓勵數字經濟企業“走出去”,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高質量開展智慧城市、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領域合作。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