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宏觀經濟向上向好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明顯增多
摘要:2023年將是微觀主體更加有活力,新經濟動能加速迸發,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國民經濟發展質量有效提升的一年。
郭麗巖、薛嘯巖
2022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效應對內外部挑戰,發展質量穩步提高的同時經濟總量持續擴大,躍上120萬億元的新臺階,全年GDP增長3%。2020-2022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4.5%左右,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這是經受住了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的超預期沖擊后取得的,努力和成效值得充分肯定。展望2023年,支持宏觀經濟向上向好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明顯增多,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尤其是內需支撐力將進一步增強,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動效應將更加明顯,物價總水平還將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一是消費將有較大幅回升,對經濟的基礎進一步增強。2020-2022年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三年平均增速僅為2.8%,明顯低于疫情前的水平。隨著防控政策因時因勢優化調整,接觸式消費場景加快恢復和更多開啟,居民消費需求正在加速釋放。各地穩市場主體保就業促增收一攬子措施加快落細落實,消費可能迎來大幅反彈,有望向疫情前的增速水平加快回歸。展望2023年,國內市場有更多可以期待的消費增長點?;攫B老保險全國統籌步伐加快,鼓勵“三孩”等生育政策加速落地,“銀發”和“幼齒”消費有望加快擴容升級,并帶動相關群體和家庭消費。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建設等舉措落地,有利于有序擴大居住消費。在5G+人工智能+物聯網深入融合的背景下,新型消費將呈現增長更快、體量更大、模式業態不斷拓展的發展趨勢。大力推廣綠色認證產品,推動綠色認證結果的廣泛采信,推動電商平臺和商場、超市等流通企業開設綠色低碳產品專區,拓展居民綠色消費市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將有助于帶動新能源汽車和綠色智能家電等消費品與服務下鄉,從而進一步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二是投資將繼續發揮支撐經濟回升和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2022以來,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等相關大項目投資加速下達,支撐了經濟穩步恢復。但是,受疫情反復、購房者預期不穩、房地產企業資金鏈緊張等因素影響,202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降幅達10%,低于2020-2021年兩年平均增速5.7%。展望2023年,我國仍將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扎實推進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穩妥化解房企資金鏈斷裂風險,有序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預計制約房地產投資的不利因素將有所好轉,房地產開發投資的降幅有望趨緩甚至轉向。在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投資保持平穩的情況下,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支撐將進一步顯現。當前在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投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綠色低碳轉型和智能化發展也將持續推動制造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投資,金融工具也將繼續更好保障重大項目融資需求。
三是服務業有較大回升空間,“四新經濟”支撐更加有力。2020-2022年,由于接觸式集聚式服務業的場景受限,第三產業增加值三年平均增速僅為4.2%,低于2018-2019年7.6%左右的水平。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以來,線下生活服務業已呈現加快恢復的態勢,預計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速有望逐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三年來,我國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四新經濟”企業各類經濟指標增速都明顯高于同期總體指標變化水平。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均保持高速增長,尤其是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產業基礎再造方面加快發力,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光伏領域相關新產品產量呈現兩位數甚至三位數增長。在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動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保持較快增速,新經濟業態有序規范發展也為青年人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多選擇。
四是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和整體市場的明顯優勢,這是強化國內基本盤支撐、積極參與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優勢。“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資源優勢正在加速轉化成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優勢,不僅規模和范圍顯著擴大,而且市場結構形態更優化、基礎制度規則更完備,市場循環更為順暢,安全保障能力更強,中國大市場對全球的吸引力更足了。我國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積極回應外資企業來華營商便利等訴求,著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同時,我國企業更加深入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新的外貿增長點正在加速形成。從重點商品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達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從重點貿易伙伴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9.4%,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2.9%,提升3.2個百分點。優化防疫措施以來,國內外商旅正在逐步加快恢復,預計2023年國內市場跟國際市場的聯動效應有望進一步增強,我國外貿發展將穩中提質,外貿企業加快向產業鏈中上游邁進,價值鏈地位穩步提升。
五是宏觀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調控手段豐富,各類政策協同一致“擰”成合力。我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實體經濟領域的精準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穩步推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跨境資金流動穩定性顯著增強,應對外部復雜變化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同時,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支持適度超前開展基建投資,聚焦保市場主體和穩就業等目標加大對社會民生相關的支出力度,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好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
六是重要民生商品和能源保供穩價工作扎實開展,兜牢民生底線。針對不利天氣等突發事件的沖擊,相關部門不斷提升研判預警、應急處突能力,強化國內市場跨區調運和余缺互濟,靈活精準運用中央和地方儲備進行市場調節,確保重要民生商品不斷檔不脫銷。特別是糧、油、肉、蛋、奶、蔬、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調控機制不斷完善,及時足額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密切關注困難人群生活保障。同時,煤炭、天然氣等基礎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增強,為生產生活用能提供了更好保障,這些都有利于繼續把物價穩定在合理區間,保持“低通脹”的宏觀經濟運行績效。
總之,我國有更多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來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結構性亮點將會進一步呈現,能夠為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提供更為強勁的動能支撐。隨著一系列穩預期、強信心的措施加速落實,企業、地方、群眾敢干敢闖敢首創的主觀積極性和能動性將持續釋放。2023年將是微觀主體更加有活力,新經濟動能加速迸發,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國民經濟發展質量有效提升的一年。(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