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爭流春潮涌 以項目建設激活沈陽經濟一池春水
摘要:“謀、立、推、建、產”絕非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以項目建設拉動經濟發展,這已成為沈陽市發展改革委自上而下形成的行動自覺和集體共識。
——訪沈陽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一級巡視員張文哲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安寧報道
春日的遼沈大地,萬物競發。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沈陽市發展改革委以項目建設“謀、立、推、建、產”全周期體系為抓手,掀起了一場以項目驅動產業升級、以創新引領城市轉型的澎湃浪潮。
“抓項目,本質是謀產業未來,是我們始終秉持的理念。”沈陽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一級巡視員張文哲對本報記者表示,沈陽市緊扣“東北、遼寧全面振興”主線,構建“謀、立、推、建、產”全周期體系:高位謀,今年一季度謀劃項目總投資4.2萬億元;高效立,今年首批新建項目前期手續辦結率達85%;聚力推,高效實施項目建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加速建,1400余個項目一季度開復工形成梯次推進;全力產,預計全年500個竣工項目蓄勢達產,實現項目建設與產業鏈升級深度融合。以遼寧省集成電路先進裝備產業基地項目為例,依托薄膜設備、涂膠顯影設備等既有優勢,通過建設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園、布局前道量測設備產業、建設中試基地及國產核心零部件測試驗證中心,構建起“裝備—零部件—驗證服務”全產業鏈條。生動詮釋“項目即產業載體”理念——以實體項目撬動產能突破,牽引產業鏈生態整體升級。
在鞏固產業煥新成果基礎上,同步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沈陽市謀劃建設東北新能源電力裝備產業基地項目,突破柔性直流輸電等關鍵核心技術,解決換流閥等設備“卡脖子”技術難題,有效服務于海上風電送出工程和新能源光伏、儲能、風電等應用場景。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項目謀劃易,落地難。如何破解土地、資金、政策、配套等要素制約?張文哲說,沈陽的答案是:以改革為動力、促發展,系統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暢通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渠道,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降低用地、用工及融資成本,充分激發項目建設市場活力,從而讓要素改革成為破題之鑰。以投資額120余億元的“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產業園項目”為例,通過爭取國家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引入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謀劃建設中歐班列集疏運基礎設施、陸港國際貿易、陸港能源制造、陸港高端制造、低空經濟等板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揭榜掛帥”機制的引入,在低空經濟板塊發布建設需求,吸引多家民營企業“揭榜”牽頭,政府提供空中交通管理、金融資源等政策支持,企業負責技術研發和市場運營。這一模式不僅可加速項目落地,還催生出維修養護、教培等新業態,不斷壯大產業集群。
項目建設需兼顧“務實”與“前瞻”。張文哲介紹,一方面,沈陽市緊盯國家政策窗口,搶抓機遇謀實項目。例如,圍繞《關于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包裝申報總投資額300余億元的“風光氫融合生物質綠色醇油”示范項目,依托康平縣豐富的生物質秸稈和風光資源,通過有效整合,建設綠色醇油生產基地,為沈陽市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家門口”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另一方面,以“無中生有”的魄力布局未來。依托航空航天物質基礎和智力資源,爭取低空經濟試點城市,規劃建設人工智能算力、空管、地面網等基礎設施,并與都市圈交通體系聯動,打造“都市圈+低空經濟”一體化建設新模式,預計拉動投資上千億元。今年,10噸級全新大型物流運輸無人機將實現首飛,有望顯著提升沈陽市物流效率,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謀、立、推、建、產”絕非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以項目建設拉動經濟發展,這已成為沈陽市發展改革委自上而下形成的行動自覺和集體共識。
如今的沈陽,發展脈搏強勁躍動,項目建設勾勒美景。張文哲介紹說,今年,沈陽市謀劃儲備“十五五”期間重大項目100個,其中百億元以上項目47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瞄準6%;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項目投資額近總盤半數。這些數據背后,是“謀、立、推、建、產”體系下政用產學研多方合力的結果。
張文哲表示,面向未來,沈陽將錨定“建設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目標,以更大格局抓項目建設、產業升級和改革開放。向南,以大海為媒,以港口為錨,推進涉海工業、涉海科研與涉海服務業加速發展;向北,深化中歐班列與滿洲里、綏芬河口岸聯動,高效融入“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向東,把握RCEP機遇,助力企業深入參與日韓經貿合作,“走出去”拓展市場;向西,推動沈陽都市圈更好融入京津冀,“雙域聯動”共建產業協作示范區。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