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世界一流電力保障
摘要:該站建設的技術負責人張堯介紹,項目部以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為核心,實現多專業協同,實現安全、進度、質量、成本有效管控,搭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虛擬現實場景,探索了三維數字化移交。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郝思遠 李子森 記者皮澤紅報道 5月31日,隨著主變壓器合閘的轟鳴聲響起,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500千伏楚庭變電站順利投運。
這是廣州首座500千伏GIS(注:氣體絕緣全封閉組合電器設備)戶內變電站,廣州市第7座500千伏變電站。楚庭站為廣州占地面積最小的500千伏變電站,僅為之前投產的500千伏木棉變電站的一半。
同時,楚庭變電站配套線路將是國內輸電距離最長、電壓最高、容量最大的500千伏陸上交聯電纜。
該工程于2018年5月開工,本期建設2座1000兆伏安的主變壓器,2回500千伏出線,12回220千伏出線。遠期規劃中,將投運6座1000兆伏安的主變壓器,6回500千伏出線與16回220千伏出線。
該站建成后,將滿足廣州中南部負荷增長需要,提升中心城區電網安全可靠性,緩解廣州500千伏變電站布點不足、電網抵御極端事故能力不強的問題,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世界一流的電力保障。
楚庭變電站建設過程中,新冠疫情一度影響了原有的建設進度。為了確保疫情防控“零感染”,業主項目部分類動態開展風險排查,掌握節前工地人員流動情況,采取封閉管理、進出場測溫、查驗健康碼、進入工地“一人一冊”等措施,保證項目按期投產的工作目標。
比常規變電站節約用地30%
打造節能環保的綠色變電站
在500千伏楚庭變電站,可以一眼就看到兩排簡潔美觀、裝修考究的工業化建筑。走近它們,看不到碩大的變壓器,也幾乎聽不見任何的聲音。
楚庭變電站項目經理高懌介紹,該變電站外立面采用幕墻保溫一體板,變電站外立面造型簡潔美觀,與廣州南站控制區周邊建筑風格保持了協調一致。該幕墻有利于改善室溫環境質量,利用低碳技術,使建筑物冬暖夏涼,起到節能環保和保護設備壽命作用。這也是南網首座采用建筑外立面幕墻保溫裝飾一體板的500千伏戶內GIS變電站。
楚庭變電站整體設計環境友好,全站采用戶內GIS布置,比常規變電站節約用地30%。楚庭變電站選用了節能設備降低損耗,在圍墻、防火墻、電纜溝蓋板、雨水井壓頂等全面推廣應用裝配式技術及預制件,推廣率達85%,節省約20%的工期。據介紹,該站設備國產率達98%。
值得一提的是,楚庭變電站的建設還克服了復雜地質條件造成的困難,充分利用了海綿城市的理念。
針對大量堆積建筑垃圾的場地,項目部采用樁網結構復合地基處理;針對其余大部分場地,則采用真空堆載聯合吹填沙預壓工藝。
這些地基處理方法,既確保后續變電站使用的地基結構安全,又提高變電站場地吸水性能,有效解決了土源、運輸、天氣等問題,比常規方式節約工期50%,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首次在500千伏變電站覆蓋5G信號
打造技術領先的智能變電站
在楚庭變電站,現場清水砼內實外光,線條順直飽滿,整體美觀整潔,戶內照明線路線槽排列美觀,線槽內電纜(線)捆扎整齊,管路連接管口平整光滑...一處處細節藏著建設者的匠心。
楚庭變電站與中國電信集團合作,首次在500千伏變電站覆蓋5G信號。同時,該站采用先進的智能設備,推進智能巡視、設備狀態智能檢測、智能濾波器等應用,實現全站信息數字化、通訊網絡平臺化、信息共享標準化,打造一座技術領先的智能變電站。
在施工過程中,項目部通過以“云大物移智”為技術基礎的智慧項目管控平臺,對施工過程中的人員和機械等要素進行實時監測,實現更準確的數據采集、更智能的動態分析、更智慧的綜合預測,有效支持項目管理人員提高管理效率,從本質上提升項目建設質量。
該站建設的技術負責人張堯介紹,項目部以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為核心,實現多專業協同,實現安全、進度、質量、成本有效管控,搭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虛擬現實場景,探索了三維數字化移交。
這些智能化的手段,都將促使楚庭變電站更加智能、高效、綠色,為大灣區的負荷需求與可靠供電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