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協同合力推進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
摘要:同城化并非同質化,也不可能做到“齊步走”“一刀切”。要避免同質化情況出現,必須在政府引導下堅持錯位發展方略。
“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是湖北省推進區域發展的新戰略。這一戰略中的“一主引領”,其基礎是做實“1+8”武漢城市圈同城化。而在同城化中,由于產業是現代經濟體系的底盤,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因而也是做實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的關鍵點。只有突破產業結構相似度高、互補性弱、外溢規模小等問題,多措并舉打通產業協同這一核心“卡點”,才能開創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新局面。
政府引導,統籌規劃錯位發展破解“同質化”
同城化并非同質化,也不可能做到“齊步走”“一刀切”。要避免同質化情況出現,必須在政府引導下堅持錯位發展方略。
一是中心城市疏解非核心產業,優化結構布局。目前武漢市已經確定了“十四五”時期打造“五個中心”的戰略布局,其核心功能是“創新”和“連通”,以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或發散功能。應在大力發展高附加值工業、現代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同時,有序轉移與核心功能關聯性較弱的“三高兩低”產業,通過“騰籠換鳥”促進結構布局優化。
二是周邊城市精準承接轉移,助力轉型升級。武漢城市圈8個周邊城市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各具優勢。各地應把承接轉移與轉型升級結合起來,依托當地開發區、自由貿易區、產業集聚區等載體,吸引產業鏈的整體轉移和關聯配套產業的協同轉移,通過精準承接,做大做強本土特色。
三是跨市域產業聯動合作,實現鏈式發展。周邊各市不僅要籌劃承接武漢的產業轉移,還要積極謀求與其他各市的聯動合作,實現不同區域企業“點動”、產學研合作“線動”和市域經濟發展“面動”的鏈式發展,通過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推動城市圈產業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市場主導,鞏固優勢融合發展打好“特色牌”
產業發展必須遵循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律,即使致力同城化發展也不例外。在注重充分協同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時,應注意引導優勢產業集聚,以實現“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融合發展。
一是龍頭引領,點動成線,帶動做強特色產業鏈。做大做強優勢企業是實現“強鏈”帶動發展的首要任務。在培育產業鏈頭部企業上,城市圈可突出武漢龍頭帶動作用和九城產業能級協同作用,“抱團”招引一批龍頭企業,抓大帶小育強主體,做強特色產業鏈。
二是產業同興,線動成面,抱團形成特色先行區。打造產業帶、構筑產業群是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的重要途徑。為提升武漢城市圈的產業能級,有必要做好“光芯屏端網”、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的分解、梳理,圍繞產業鏈開展分工合作,逐步形成頭部在武漢、配套在周邊,研發在武漢、制造在周邊,融資在武漢、投資在周邊的發展格局。
三是產城融合,面動成體,聯合打造特色新高地。產業布局的精準落地需要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各城市可在依托當地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利用產業發展紅利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創業就業、人才引進、城市建設等注入活力,聯合打造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的新高地。
機制創新,持續改革突破壁壘釋放“新動能”
要實現“9個城就是1個城”的發展目標,武漢城市圈還要進行機制改革創新,打破傳統行政區劃壁壘。
一是完善要素流動機制,構建一體化要素市場。由于生產要素是產業發展的血脈,必須針對各城市土地要素管理偏緊、勞動力流動不暢、資本市場與經濟結構不匹配等短板弱項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努力建設集土地、技術、人才、信息和資金等要素于一體的國內統一要素市場,實現要素自主有序流動。
二是完善利益協調機制,打造區域發展利益共同體。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有利于激發各地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武漢城市圈可創新財稅制度、投資受益制度和成本分擔制度,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成本分擔機制和組織協調機制,打造區域產業發展利益共同體。
三是推進產業發展聯盟機制,建立產業協同治理模式。為構建“內聚外合”的開放性合作發展網絡,武漢城市圈可探索建設跨區域產業發展聯盟,充分發揮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四類主體的優勢,形成跨地區、跨行業的資源共享合作平臺,為城市圈產業協同發展提供高效綜合的解決方案。
(楊艷軍 鄔越 作者單位:中共武漢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