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
摘要:《報告》指出,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經濟總量、占地面積等指標已與世界一流灣區水平相當,但在生態環境質量和綠色發展水平方面差距較為明顯。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王璇琰 記者劉寶報道 日前,粵港澳大灣區生態保護與生態系統治理高端學術研討會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行。會上,中國科協生態環境聯合體、中國林學會聯合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系統治理智庫報告》。
《報告》指出,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經濟總量、占地面積等指標已與世界一流灣區水平相當,但在生態環境質量和綠色發展水平方面差距較為明顯。作為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歷經長期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大部分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或超過上限,面臨持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與生態環境嚴重超載的雙向壓力。
《報告》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需要更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破局”解決生態環境嚴重超載問題。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環保產業已具備一定發展規模。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發布的《廣東省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0)》指出,2019年廣東省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3000億元,近5年年均增長率接近15%,產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主要以廣州市和深圳市的企業為主。
《報告》建議,應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基礎優勢和科技創新產業聚集優勢,加快綠色清潔低碳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打造清潔技術和新能源產業基地,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形成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綠色能源體系、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和綠色生活方式,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發展示范區。
《報告》提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著力建設引領全國、面向全球的生態環境創新服務平臺,組織多學科、跨地域的科技協同創新,建立生態環境前沿科學研究平臺、重點實驗室和創新基地,同時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領域新技術、新成果應用基地,持續推動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和落地。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