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摘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人口集聚。一方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荊州市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實施方案》,取消農業與非農業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實施居住證制度。
近年來,湖北省荊州市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推動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提升城市承載能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1705億元增加到2020年2369億元,總量穩居全省第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5.52%,比2015年提高5.52%;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二五”末20.8∶39.6∶39.6調整為19.1:34:46.9,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人口集聚。一方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荊州市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實施方案》,取消農業與非農業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實施居住證制度。在勞動就業、基本公共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2016~2020年全市完成120萬轉移人口市民化,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8.9%,比2015年提高13%。另一方面,深化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市公安局出臺《荊州市居住證制度實施細則》,賦予居住證更多權益,讓持有居住證的流動人口享受與戶籍居民同等待遇;市民政局出臺涵蓋流動人口的臨時救助政策;市公安交管部門更改辦事流程,憑居住證辦理證照服務,增加居住證“含金量”。2020年,全市新登記流動人口12萬人,累計制發居住證3萬多個。
探索土地“三權分置”,激活農村發展要素。一是推進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和“三權分置”改革。出臺《荊州市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工作實施方案》,全市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清人分類任務基本完成,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和登記賦碼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頒證率99.9%。土地流轉面積458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76.9%。鄉村治理成效明顯,江陵縣熊河鎮和荊州區雙垱村、沙市區槍桿村、石首市過脈嶺村分別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示范村。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實現全覆蓋。二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市注冊的合作社有10625家,縣(市、區)級以上示范合作社859家,其中國家級35家、省級109家、市級186家;注冊家庭農場有8824家,縣(市、區)級以上家庭農場568家,其中省級128家、市級107家。組織認定“六有”家庭農場359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數量和質量居全省領先地位。“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國家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1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95家;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家,創建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0家,新增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8家。三是加快農業產業轉型發展。全市“雙水雙綠”產業面積271萬畝、占全省39.3%;小龍蝦產量達到41萬噸,約占全省44%、全國25%。創建耕地質量提升暨化肥減量增效示范樣板70個,面積15.87萬畝;創建農藥減量增效示范樣板126個,示范面積19.58萬畝。“兩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耕地面積643.6萬畝,占省定計劃任務105.2%。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一是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形成。“十三五”期間,浩吉鐵路荊州段開通運營,鐵路通車里程增至219公里。建成荊州長江公鐵大橋、石首長江大橋、洪湖嘉魚長江大橋。洪監、沙公、潛石、江北高速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增至714公里。建成一、二級公路941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7543公里。鹽卡、松滋車陽河、江陵郝穴港多式聯運體系逐步完善。荊州沙市機場通航。鐵路“十字交叉”、高速“五縱三橫”“一江五橋”“一港九區”的綜合立體格局基本形成。二是持續推進城區建設改造升級。中心城區新建復興大道、荊州大道、高陽大道、武王大道等 27條主要骨架道路,總長約 117 公里。荊北片區、沙北片區、開發區、荊州高新區、紀南生態文化旅游區等新區路網建設穩步推進。通過梳理、拓寬、打通現狀條件較好的巷道和社區道路,交通微循環得以改善;打造極具特色的門戶大道、景觀大道,建設荊州首條快速路。三是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市共納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146個、整治村557個;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116個,其中被認定為省級美麗鄉村典型示范村32個。創建國家級特色小鎮1個(松滋市洈水鎮),創建省級特色小鎮4個(洪湖市瞿家灣鎮、江陵縣三湖管理區、荊州區川店鎮、沙市區岑河鎮)。石首市李花山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任務如期完成,371個貧困村、131494戶、400524人已脫貧出列。
強化民生工程建設,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一是完善醫療衛生保障。大力推進“健康荊州”建設,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3個縣(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縣),13個鄉鎮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鄉鎮。居民健康素養達到25%以上,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由76.5歲增長至79.2歲,高于全國、全省水平。推進健康扶貧工程,全面落實大病專項救治和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推進“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四位一體工作機制。二是完善教育保障。堅持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原則,完善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長效機制。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確有困難的進城購房農民工和農民子女,在免除學雜費的基礎上,按現行義務教育階段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優先安排學生生活補助。為適應城鎮化發展、計劃生育政策變化等給城市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有序推進荊州中學、沙市中學、荊州體校遷建工程,依托企業捐建,啟動實施沙市實小遷建、楚天都市家園學校新建等工程,著力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學生問題。三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出臺《關于促進農民工和農民進城購房的意見》,為農民進城購房提供多項優惠政策。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寬領域的住房保障體系,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居住條件,通過商品房配建方式籌集公租房 6420套,收繳公租房易地建設費5.74億元。為保障人才住房需求,在提升金鳳人才公寓居住環境和服務質量的基礎上,將各種人才納入優惠對象,租金在原基礎上下降30%。
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促進產城融合發展。一是優化城鎮發展空間。通過規劃引導、布局優化、標準控制、市場配置、盤活利用等手段,建立土地供應調節機制,從源頭上遏制產能過剩項目用地。大力推進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推進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與建新折舊土地整理復墾、批而未供閑置土地處置、土地違法用地處置,健全責任機制,推進有效供地,促進存量地消化利用。按照保資源、保發展、保權益、促節約的原則,建立健全土地資源管理機制,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構建土地資源節約集約長效機制。二是推進“一城三區,一區多園”改革。創新園區管理體制,以國家級荊州開發區、荊州高新區和紀南文化旅游區為依托,統籌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和公安縣18個產業園區發展,實行差異化布局,積極引導產業、資金、技術向同類園區集聚。截至2020年底,全市規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155.84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94家。完成工業稅收49.42億元,其中工業增值稅完成24.96億元。三是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按照中心城區、縣市城區、重點鎮、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五個層級新型城鎮化發展體系,大力推進城鎮建設。重點推動縣域城市擴容提質,提升縣市城區整體形象。松滋、公安、監利、洪湖城市建設基本達到中等城市規模。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堅持優先支持縣域中心鎮建設,集中打造特色資源鎮。各縣(市、區)都建成2-4個綜合實力突出、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健全、特色明顯的中心鎮或特色鎮,成為接納農村人口轉移的重要節點。已開展83個湖北省“宜居村莊”示范項目建設,規劃可容納30萬農村人口的375個農村新社區建設項目,已經建成182個。
切實抓好改革試點,積極推廣成功經驗。松滋市列為(2016-2018)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縣市以來,緊緊圍繞改革試點任務,全面推進試點工作。經過三年的實踐探索,各項考核指標穩步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一是城鎮化率顯著提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試點之初的19.3%提高到35.06%,提高15.76%;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試點之初的45.4%提高到54.7%,提高9.3%。二是發展動力不斷增強。該市精準對接長江經濟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區等國家、省級重大戰略,近來共爭取各類項目資金10億元,其中中央和省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補資金3180萬元,吸引省交投、省長投、中交建等國有大型投資平臺進駐,簽訂戰略投資協議近100億元。三是城市發展日新月異。金松現代新城區累計投資30多億元,城東產城融合區擴容升級,園區入駐企業67家,務工經商人員2萬多人;小南海生態涵養區投資9億元實施退漁還湖、水環境治理、路網建設等工程;臨港綜合樞紐投入14億元全面建成車陽河港口唯一的縣級開放口岸。四是民生工程補齊短板。主要是增強城區教育承載能力、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破解交通瓶頸問題、解決進城農民就業創業難題、全面加強社會保障等。五是積極探索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建設用地、創新服務舉措和完善宅基地管理。六是穩步推進綠色智能發展。生態底色日漸濃厚,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8個,省級生態村28個,榮獲國家園林城市桂冠;洈水鎮成功創建全省旅游名鎮,獲批4A景區,建成缷甲坪溫泉度假區。先期建成智慧城管、智慧政務、智慧政協等項目,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積累經驗。(廖亮 晏曉寧)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