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眾“急難愁盼” 十屆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碩果累累
摘要:活動當天,志愿服務主題沙龍、互動體驗攤位、圖片成果展、項目對接會、公益直播等蘊含思想性、藝術性、公益性的活動,全方位打造志愿服務的交流平臺。從今年起,廣州、深圳將在志愿服務培訓培育交流、志愿服務發展標準化體系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志愿服務融合發展、培育廣深鐵路志愿服務品牌等方面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助力推動廣東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穗團宣、張玉君、記者皮澤紅報道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志愿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12月6日,廣東省文明辦、團廣東省委、廣東省志聯、廣州市文明辦、團廣州市委、深圳市文明辦、團深圳市委等多家單位主辦的廣州、深圳志愿服務“雙城聯動”項目發布會暨“我為群眾辦實事”第十屆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200名志愿者齊聚廣州,以“聚焦雙區建設 志愿示范先行”為主題,深入交流十四五開局之年志愿服務的實踐成果。
活動當天,志愿服務主題沙龍、互動體驗攤位、圖片成果展、項目對接會、公益直播等蘊含思想性、藝術性、公益性的活動,全方位打造志愿服務的交流平臺。從今年起,廣州、深圳將在志愿服務培訓培育交流、志愿服務發展標準化體系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志愿服務融合發展、培育廣深鐵路志愿服務品牌等方面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助力推動廣東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志愿服務項目深度參與社會治理
“居家消防安全診療項目開展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主要面向老城區老舊住戶的低保低收等重點兜底人群家庭,針對用電、燃氣兩個方面存在的隱患進行安全排查和維修整改工作,不近解決了老舊房屋的用電用氣安全隱患,還給空巢老人等特殊關愛人群送去了溫暖和關懷。”項目對接會上,來自廣州市越秀區心秀職業志愿者協會的項目負責人侃侃而談,向來自全市28個街道的負責人詳細介紹著自身項目的經驗和成果。各項目的精彩講解吸引了不少過往市民的圍觀駐足,各街道的相關負責人也紛紛表示,在了解項目的過程中深受啟發,推介的項目都是小而美的常態化志愿服務項目,在街道和社區具有極高的復制推廣價值。
活動現場還搭建了“健康直通車”志愿義診服務攤位,提供季節性感冒等疾病預防的現場咨詢,還可以免費測血糖、血壓,獲得過往市民群眾的廣泛歡迎。許多被“三高”問題困擾的市民都前來咨詢了解保健方法,志愿者醫生們不厭其煩地為他們答疑解惑。正在測量血壓的王伯現場為志愿者們豎起了大拇指:“志愿者醫生的講解很詳細,服務也很耐心,非常好!”
活動當天,市青年宮志愿“家”盟計劃也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一樓正式啟動。市青年文化宮志愿服務總隊長表示:“市青年宮志愿‘家’盟計劃根據服務類別及群體不同設立了7支專項志愿服務隊,將全方位為青年提供藝術表演、專家咨詢、個案服務、交友聯誼、穗港澳三地文化宣傳推廣等服務。”
各界專家獻策志愿服務發展
主題論壇上,主辦方邀請志愿服務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穗深港澳優秀青年志愿者代表等,就“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志愿服務品牌建設”和“平戰結合的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兩大主題進行熱烈的討論交流,為志愿服務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在交流中,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理事,廣東省志愿者聯合會副會長譚建光教授高度評價了廣州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務的經驗,他指出:“2021年疫情防控期間,團廣州市委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強化統籌協調、縱橫聯動,科學調配志愿者資源,建立完善了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聯動機制,使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有序高效開展。”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口語傳播系主任、暨南大學聲海工作室(志愿服務隊)創建人林小榆表示,值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應該鼓勵高校之間、高校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志愿服務項目,各司其職優勢互補,發揮1+1>2的效益。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委員、深圳市義工聯第四屆理事會副會長薛錚則建議,在大灣區建立優秀組織灣區集群,同時加強對公益組織服務內容的統籌,實現即相互補充,又避免重復投入。
90后香港創業青年、穗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志愿服務隊隊長陳可洋提出,可以通過“志愿服務”平臺的影響力吸納和匯聚穗深港澳等地更多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建立專業的志愿服務人才梯隊。
澳門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裴承賢則認為,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既有的優質品牌項目上,彼此共商共創共建,把不同城市的特色元素融入活動當中。
在公益直播環節,市公安局刑警支隊三級警長單單、市公安局禁毒指導處三級警長娜迪拉、市河長辦綜合組成員李景波,圍繞反詐、禁毒、河涌治理等重點領域的志愿服務進行分享交流,讓市民群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廣州注冊志愿者居全省第一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是國內志愿服務事業起步早、發展快、規模大的城市之一。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已經深深鐫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步足跡。數據顯示,廣州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達426.17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50.61萬人,占廣州市常住人口百分比約22.82%,占全省實名注冊志愿者總數約30.73%,居全省第一。
在廣州實名注冊的志愿者中,35歲以下青年志愿者共346.26萬人,占比81.25%。青年志愿者成為這座城市志愿服務的主力軍。“近年來,廣州共青團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不斷致力打造集‘隊伍專業化、項目多元化、陣地規范化、經驗體系化、水平國際化’為一體的廣州青年志愿服務‘全周期管理’體系,”團市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道。今年以來,廣州共青團圍繞講黨史、護平安、做向導、解心事、送義診、送義剪、送義教、圓心愿等8個方面,積極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青年志愿服務行動,截至12月5日,累計開展活動1.56萬場,參與志愿者24.94萬人次,服務市民群眾約2066.99萬人次。
十屆交流盛會實現華麗蛻變
2011年,為搭建一個開放、高效的志愿服務供需對接平臺,團廣州市委借鑒“廣交會”模式,首創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2014年,團中央將第四屆志交會提升為全國性展會,“廣州模式”推廣至全國,形成線上線下跨界資源鏈接的新型培育模式。近年來,志交會積極推動志愿服務組織、項目、個人深入參與社會治理,著眼于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開展一系列服務,成為新時代堅持人民至上、推動志愿服務走深走實的助推器。
十年來,志交會經歷了“探索——提升——深化”的三個階段,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蛻變。志交會圍繞服務中心大局、城市發展、群眾需求,為超過2000個志愿服務項目搭建了交流展示平臺,培育組織超過1200個,資助項目近1600個,資助金額超過5000萬元,覆蓋傳承紅色基因、鄉村振興、環境保護、疫情防控、文明實踐等30多個服務領域,致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全國的“青春志愿”示范品牌。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