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姑蘇至柔成產業至剛——探索江蘇省蘇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之道
摘要:蘇州,傳承著文化的基因,也蘊藏著爭先的密碼,在波瀾壯闊的時代,用小而精、優而美的姿態切入發展,用剛且強、穩而新的面貌迎接挑戰。
陳雯 本報記者 | 王軍善
半月形的滑軌,機械臂承托病床緩緩探入圓心;嵌入墻面的圓形加速系統,直徑接近1米,在白色治療室內發出藍色的光,恍若宇宙神秘的入口……在位于江蘇省昆山市邁勝醫療展廳,本報記者看到,質子醫療設備的外觀有著優美的姿態,不承想它工作起來還有著這樣精準的“殺傷力”:在放療階段,射線通過很低的能量照射進人體,并在10厘米的深度“引爆能量”。質子爆破后,射線能量迅速下降,直至能量值歸零,既殺死腫瘤細胞,又不損傷腫瘤周邊的組織。
提起蘇州,總讓人聯想到畫中走出的美人兒,一顰一笑間流露出美麗的哀愁,卻很難想象,如今這畫中走出的是個錚錚鐵骨、身披鎧甲的硬漢——數據顯示,2022年蘇州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43642.7億元,比上年增長4.1%。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業兩個萬億級產業實現產值26597.2億元,增長7.1%;“一號產業”生物醫藥處于全國第一方陣,2022年產業規模達2188億元;先進材料產業現有規上企業3878家,有納米新材料、先進金屬材料和高性能功能纖維材料3個千億級產業。
蘇州,傳承著文化的基因,也蘊藏著爭先的密碼,在波瀾壯闊的時代,用小而精、優而美的姿態切入發展,用剛且強、穩而新的面貌迎接挑戰。
剛柔:江南情致與創新實力
蘇州的絲綢、流水、語言,溫存綿軟,纏繞著浪漫主義的風雅情致,然而蘇州的工業、經濟、發展,又棱角分明,昂揚著現實主義的超群實力。
2022年,蘇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958.3億元,同比增長2.0%。4萬多億元的工業底盤、2萬多億元的經濟總量,雄厚的經濟實力,使蘇州被稱為“最強地級市”。昆山則是全國首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6.7億元,連續18年居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首。
柔性顯示,是“硬派”制造中的細致和柔軟。把玩昆山市維信諾展廳里的折疊屏手機,它的開合越是輕松自如、過渡越是自然平滑,讓記者越發感覺到其科技研發沉甸甸的含金量。2019年作為折疊屏手機爆發的元年,三星和華為相繼推出可折疊手機,顛覆了消費者對傳統手機的認知。據維信諾昆山公司高孝裕介紹,維信諾在柔性AMOLED技術等顯示前沿地帶積極布局,成功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包括全球首款AMO-LED全卷曲顯示屏、全球首款任意彎折柔性屏全模組等柔性產品,最小彎折半徑可達到1.6mm,屢次突破柔性顯示折疊技術邊界。維信諾(昆山)5.5代AMOLED生產線是中國大陸第一條專業的5.5代AMOLED量產線,總投資約75億元。
同樣在顯示領域,蘇州蘇大維格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拓了微納光制造領域的先河。相比于OLED顯示屏和商場里隨處可見的折疊屏手機,微納光學產品,乍一聽更像是“待字閨中的新娘”,但實際上已經在納米光刻、超薄顯示、透明電路等多領域應用。蘇大維格陶志勇向記者展示有關成果,解釋如何采用納米壓印方式,通過形貌不同的微納結構使材料產生各類特殊的效果。“附近正在修地鐵,地下的盾構機動一動,我們的光刻機精度就要差好幾十個納米。”陶志勇半開玩笑地說道。
2021年,以蘇州工業園區為核心的蘇州市納米新材料集群入選工信部第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至今,蘇州納米新材料集群已在第三代半導體、納米生物材料、納米功能材料及器件等細分領域展現出明顯優勢,多家企業成為國際國內納米新材料標桿。
快慢:科技速度與政策護航
江南自古繁華,經貿往來不息。大運河面舳艫相接、風帆沙鳥、煙云竹樹,運河兩岸萬民攢集、市井相連、商旅攘熙。在過去,運河是南北貨物集散的交通要道,運河邊的蘇州聚攏了旺盛的人氣并發展起相關產業,成為當時江南一帶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2022年9~12月,蘇州相繼開啟了崇太隧道、海太長江隧道、張靖皋長江大橋隧道三條過江通道的建設,在緊鑼密鼓的建設規劃下,擁有158公里長江岸線的蘇州,很快將擁有7條過江通道。
華天科技(昆山)電子有限公司也在封測產線上獨立設計并成功建成了一套運行飛快的“交通網”——智能搬運天車系統。結合這套制造執行系統,華天科技成為了我國首家實現全工序自動傳送、自動加工、自動檢測、自動分析和判斷的智能化晶圓級封測工廠。華天科技(昆山)資深財務總監李廣志介紹,2018年,產線產能為2萬片,需要用工130人,到了2022年,產能達到8萬片,用工只需40人,且主要以工程師為主,每個工段只有一位操作工。效率的大幅提高與這套輔助生產信息化、實現全工序自動傳送的天車系統密不可分。
華天科技的速度使產能擴大到原來的4倍。邁勝醫療設備公司質子治療系統的質子束速度可達光速的60%,質子射線能量明顯高于常用的伽瑪射線、X射線,具有布拉格峰效應,極大提高腫瘤靶區的劑量,且顯著地降低正常組織的劑量,實現定點精準爆破。邁勝醫療設備公司是小型質子治療系統的行業領先者。在采訪中,邁勝醫療董事長助理黃常春建議對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模式進行改進。由于大型質子治療設備造價高昂,且多為進口,因此被列入甲類配置管理,配置數量有限。近些年,國內行業發展較快,小型化成為主流,價格已有明顯降幅,各大醫院普遍希望加快采購應用,造福更多腫瘤患者,賦能中國放療行業。黃常春表示,希望行業管理者針對國內現狀,優化政策制定,擴大配置額度,并向小型化、國產化設備傾斜。
如果說,實現發展提速秘訣在于疏通要道、打通梗阻、暢通流程,那么,發展長效高質的關鍵則是對產業耐力的培養、韌性的打磨和節奏的把握——對于企業而言,是克服營收壓力,潛心投入研發的篤定;對于地方而言,則是撥開指標迷霧的理智,以及切實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識。
5月9日,蘇州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投資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以促進產業投資為抓手,在完善招商獎勵政策、強化主導產業招商、布局發展新興產業、創新豐富招商模式、狠抓招商載體建設、優化提升招商力量等六大方面齊發力?!墩叽胧饭?6條,條條是干貨,項項有紅利,“產業投資政策結合產業基礎和發展方向,呈現了鏈條全、力度大、靶向準的特點。”蘇州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華天科技在發展初期曾去過多地調研,比如上海、成都、深圳、廈門、紹興等地,繪制了一幅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中國地圖,也對近幾年大量資金涌入芯片行業有深刻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半導體發展有周期性,企業既要在周期的高點沖產量,也要注重在周期的低點沉淀技術。同時,半導體產業體量大、重資產,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所以政府既要切實有為,又不可盲目招商引資。昆山是華天科技走遍萬水千山后選擇的理想歸宿之一,原因之一在于昆山給企業高水平人才以優渥的待遇。不過,有關負責人也提出,江蘇在產業、人才政策上,應努力形成更大合力,以激發出各行各業發展的更大潛力和活力。
大?。寒a業融合與銳意改革
今年5月26日,全國“兩業融合”工作會議在蘇州舉行。事實上,推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是蘇州這樣的產業強市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的關鍵。
怎么理解“兩業融合”的作用?蘇州協同創新智能制造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協同”)通過硬件載體、軟件連接器、公共服務平臺、智能工廠落地實施等一整套技術儲備,給了我們答案。
“融合”在蘇州協同這里,意味著行業邊界的持續“擊穿”,所使用的“利劍”是標識:每個物品、元器件,甚至每條信息,在協同的平臺這里,被賦予全球唯一的“身份證”。工業設備和產品由此可以精準互認、高效流通,行業平臺得以數字化建設,車間、工廠、產線得以信息化改造。
據蘇州協同的袁雪騰介紹,蘇州協同連續多年作為診斷服務商,參加蘇州、揚州、鎮江區域的智能車間與智能工廠診斷服務工作,累積診斷服務企業超2000余家,先后獲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江蘇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蘇州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頭雁”企業(工業軟件)等多項榮譽。
現代服務業為制造業賦能,激活企業在創新水平、研發能力、高附加值產品和新商業模式等方面的競爭力,蘇州協同的融合思路和融合做法絕非偶然。202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蘇州是最早引入智能制造免費診斷的城市。像蘇州協同這樣的企業,就能夠幫助其他企業梳理“智改數轉”中的不足,更能提出“一企一策”個性化系統解決方案。
單一孤立的信息難以持續產生價值,融合匯總的數據卻能激發數字經濟這一產業蓬勃的生命力。數據標識,從事的看似是細小且重復的“繡花功夫”,而智改數轉,牽引的卻是厚重而非凡的“大象轉身”。
蘇州在“兩業融合”上的成績可圈可點:2018年,蘇州入選首批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2019年,張家港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區域名單;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入選了江蘇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試點區域名單。
僅從這份“成績單”,也能窺見蘇州產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縣域經濟發達。蘇州轄5區4市,昆山、張家港、常熟、太倉等4市全部居百強縣榜單前十,2021年蘇州市2.27萬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中,4市貢獻約一半。
蘇州各板塊堅持改革創新開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各顯神通、你追我趕。但不可否認,市域內也面臨著一些產業同構、同質競爭的問題。2022年以來,在蘇州市委、市政府謀劃推動下,蘇州10個板塊“十指成拳”,以“空間縫合”為抓手,用“大蘇州”思維加強市域內的統籌,破除區域發展壁壘,并在多個領域加強融合。
蘇州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源地之一,辛亥革命前,蘇州已有18家近代企業。二十世紀80年代,蘇州率先培育了外貿產業環境,蘇南模式示范全國,在鄉鎮建成工業圈的起點上,不斷升級、迭代,直到革新整個產業體系。從零起步的昆山,自費創辦開發區,走出一條“昆山之路”。
1994年2月26日,中國和新加坡合作共建蘇州工業園區,江蘇省委原省委書記陳煥友在回憶文章中寫道: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時發表重要談話,提到要借鑒新加坡經驗。同年9月下旬,陳煥友便接到外交部通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準備到無錫、蘇州考察訪問,要做好接待。歷經一年多的溝通,雙方達成目標:經過十多年時間,投資約200億美元,建設一個70平方公里、60萬人口的具有當代國際先進科技水平的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的創建經歷了艱難歷程,在發展之路上亦一步一個腳印,一開始致力于吸引到高質量的外資,后來,直面“大而不強、大而不新、大而不響”的問題,從“引資”到“引智”,實現了從“園區制造”到“園區創造”的轉型。
蘇州只是一個地級市,卻能在經濟總量、工業產值等各項硬性指標上匹敵不少省會城市,在發展思路上,正是平衡了融合的“大蘇州”,聚焦于精準的“高質量”。“考慮到土地、環境、勞動力等因素,蘇州走傳統的外延式擴張已無條件,也不可能,只有建設產業創新集群才是蘇州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必由之路。”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在今年的“新年第一會”中這樣說。
從歷史走來,蘇州一路雖風塵仆仆卻碩果累累;向未來走去,蘇州將繼續托起天堂之夢,培植產業厚土,續寫江南富庶繁華的傳奇。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