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港讓“營商”變“贏商”
摘要:海南自貿港要建成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須有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與之相匹配。與先進地區相比,海南營商環境仍存在短板。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近日,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投資6.9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一個高端智能加工制造項目正在抓緊收尾,該公司董事長劉文民對此滿心期待。然而就在一年半前,他還在為項目所需土地發愁。
劉文民辛苦找地,引起了當地“企業秘書”的關注。??谑姓涍^多次調研,及時將該企業周邊40畝低效閑置工業用地納入土地收儲,上架到“土地超市”。劉文民立刻“下單”,通過公開競買拿到該宗地的使用權,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土地能在“超市”買,招投標可交給“機器”,惠企政策網上“兌”,企業“準入即準營”……近年來,海南自貿港為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打出“組合拳”,跑出“加速度”。
既可以“不見面”——從企業開辦、項目審批到歇業注銷,依托海南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企業和民眾足不出戶即可在線辦理60多家省級部門的2100多項政務服務事項。
也常常“面對面”——從座談交流到現場對接,海南各市縣均設有服務專員為企業服務。
今年10月起,海南重點對1418家規模以上企業開展走訪,幫企業紓困解難。高新技術企業華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就在這過程中打通了發展“堵點”。
該企業自落戶??趪腋咝聟^以來,策劃通過產業基金從國內外尋找優質項目落地,但基金落地不太順暢。“園區和政府部門配備專人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協助企業與相關基金對接合作,解決了后顧之憂。”華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可說。
今年,該公司已設立海南省級重點實驗室,實現三個產品的商業化生產。丁可稱,接下來企業將聚焦生物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新業態,用好自貿港政策,讓更多“海南智造”產品走向國際。
僑資企業加綠巧食品制造業(海南)有限責任公司自2021年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后就決定在瓊建廠。公司一期三條生產線現已投產運行,年產值達8000萬元。當公司決定啟動二期建廠擴線項目,卻在海南自貿港加工增值30%免關稅政策的落地上受阻。
“公司生產的巧克力原料來自歐洲和加拿大等地,若公司申報的這項政策能落地,產品將更具競爭力。”該公司總經理孟偉偉稱,海南多部門協調推進公司申報的加工增值政策落地進度。目前,該公司已通過海關AEO高級認證。
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主要承接地,重點園區以“店小二”的服務安商。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為入園企業指定一對一“聯絡員”,吸引了國內外數百家醫療康養機構、旅游服務機構以及藥械供應鏈相關企業。園區“醫療+”產業鏈正集聚成勢。
海南自貿港要建成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須有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與之相匹配。與先進地區相比,海南營商環境仍存在短板。
海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開大學英才教授李世杰建議,海南自貿港應建立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形成高標準、高要求的評估與工作機制,同時以“營商”促“贏商”,打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讓企業在自貿港“扎得下根、穩得住心、賺得到錢”。
責任編輯:宋璟
(原標題:海南自貿港讓“營商”變“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