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走哪條路?
摘要:作為產業,鄉村旅游需要按市場規律辦事。具體到一個有一定資源稟賦、有旅游發展意愿的村莊,該選擇哪條路、怎樣才能走穩走好,都需要深入思索、提前謀劃。
原標題:鄉村旅游,走哪條路?——對云南八個旅游村的實地探訪
這幾年,鄉村旅游紅紅火火,精品民宿一房難求,“后備箱經濟”蒸蒸日上。不少地方將鄉村旅游業作為新經濟增長點,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個有力抓手,育產業、串路線,文旅局長上陣吆喝,鄉村旅游風生水起。但也有個別村莊花大價錢、上大項目,搞出來的旅游業態無法吸引城里人,熱鬧一陣子之后反倒變成了燙手山芋。
作為產業,鄉村旅游需要按市場規律辦事。具體到一個有一定資源稟賦、有旅游發展意愿的村莊,該選擇哪條路、怎樣才能走穩走好,都需要深入思索、提前謀劃。
去年以來,“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火遍全網,“旅居云南”的潮流折射彩云之南鄉村旅游的活力。日前,記者來到云南省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走訪了8個各具特色的旅游村,其中有的已是榜上有名的旅游目的地,有的則是剛剛起步的新秀,總的看,8個村大致走了3條鄉村旅游路。
曼巒站村、南島河村、碧溪村——
走的是鄉村旅游項目整體設計之路
曼巒站村、南島河村和碧溪村都屬于“被選中的村莊”——前些年,這3個村尚未發展旅游,在當地規劃鄉村旅游產業時,3個村因區位、生態資源等優勢而被選中。在政府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的基礎上,由社會資金投入開發旅游項目,再引入專業運營團隊負責經營,村民則以參與務工、享受分紅等方式獲得收益。通過這種模式,這些村莊在較短的時間內便走上了鄉村旅游的道路。
“曼巒站村是個傣族寨子,發展鄉村旅游靠的是云南煙草專項資金支持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項目。”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罕鎮黨委副書記王懷兵介紹,該項目于2023年5月啟動,一期資金為3309萬元。記者在曼巒站村看到,該村凈化、綠化、美化等基礎工作已全部做完,空中線纜全部入地,垃圾污水集中處置,規劃好的酒店、民宿、餐廳等硬件設施已建好,由專職鄉村旅游CEO運營。“下一步的重點是把業態做活,把市場打開。”王懷兵說。
普洱市思茅區南島河村白沙坡組同樣走的是鄉村旅游項目整體設計之路。為了打造鄉村振興示范試點,普洱市整合1400萬元銜接資金用于白沙坡組道路、污水及周邊環境的整治。在此基礎上,2021年滬滇協作“共享價值 美麗星村”項目落地白沙坡組,上海市支持2600萬元幫扶資金用于完善村內公共服務功能,聘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對該村民組進行整體規劃,引入上海“有風小院”運營團隊運營。如今,白沙坡組各旅游業態已經穩定運營,實現戶均年增收4萬元以上。
“這些都是本村的創業之星。”在普洱市墨江縣碧溪村曼海組的創業孵化展示墻前,鄉村運營團隊負責人王一粲介紹。曼海組同樣在規劃建設后引入專業運營團隊經營鄉村旅游,但并未對村莊進行大規模改造,除了利用一定公共空間打造基礎旅游項目外,對農戶庭院住宅則實行一戶一方案,更多鼓勵村民自主發展,這樣的調整較好地兼顧了整體開發的高效率和分散經營的低風險。
總的來看,曼巒站村、白沙坡組和曼海組走的都是“短平快”的鄉村旅游整體開發路,能迅速改善村容村貌,植入旅游業態,抓住當前鄉村旅游產業的風口。對多數游客來說,這種模式也能提供有保障的旅游和服務體驗。不過記者采訪時也感到,這種方式形成的旅游業態如同流水線上的“工業品”,模式比較同質化,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且投資規模一般都不小,打造完成后是否能在這片“紅海市場”中立足,還是一個未知數。此外,參與項目的多方主體怎樣實現共贏,特別是聯農帶農機制如何設計好,也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項目能否持久健康運營。
那柯里村、富東村、曼烈村——
走的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后開發之路
區別于曼巒站村、白沙坡組和曼海組因獲政府與市場資金青睞而迅速發展起鄉村旅游,寧洱縣那柯里村、墨江縣富東村隔界田組和勐臘縣曼烈村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眾多受益村莊中的3個。“整治后,村里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也美化了。”那柯里村村主任楊澤說,有了良好環境基礎,再加上政府引導,村子順勢發展起旅游業。
那柯里村的茶馬古道上,馬蹄印清晰依舊,記錄著那段古老的歷史,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古道邊,村民高仕興在自家房屋開設茶店,一年營業額有200多萬元。在那柯里村,大多數村民都如高仕興一般,憑借自家土地、房屋與手藝,順應市場需求做起生意、吃起旅游飯。如今這里人氣爆棚,2024年村內旅游總收入高達1.6億元。
墨江縣孟弄彝族鄉,其下轄的富東村隔界田組在人居環境改善后,也積極開展引流活動發展旅游。孟弄彝族鄉黨委書記許艷梅介紹:“逢年過節,我們會組織村里的哈尼族和彝族文藝隊表演。下一步,計劃舉辦天天火把節活動,吸引更多游客,給村民創造更多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隔界田組村民龍云山就是典型例子,他改造自家房屋經營飯店,去年凈收入超10萬元。
曼烈系傣語地名,意為“為頭人迎賓的寨子”。隨著村容村貌改變后,曼烈村依托勐滿口岸、民族風情、特色美食等資源優勢,實施打造中老國門文化集市、打造邊境旅游示范村、打造中老國門文化交流陣地“三個打造”行動,尤其是中老邊民“國際老庚(親戚朋友)”大趕擺(趕集)活動,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與,僅去年2月一次活動中,就接待游客4萬余人,創收超百萬元。
那柯里、隔界田組和曼烈村的發展旅游,走的是人居環境整治后開發的路子,兼顧村莊宜居與宜業,把村民生活和產業發展充分融合,形成的旅游業態也更經得起市場的考驗。不過,由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大規模、普遍性的工作,整治后各村都具備相似的基礎,如何將良好環境轉化為優質產業,對于村集體和村民要求較高。另外還需避免周邊村莊一哄而上發展鄉村旅游,否則會造成嚴重內卷。歸根結底,選擇這條路徑還是要靠村內有獨特的旅游資源。
曼遠村、老爪箐組——
走的是鄉村資源轉化為旅游業態之路
曼遠村、老爪箐組則是憑借豐富的鄉土文化和自然資源,將其轉化為旅游產品和服務。
景洪市勐罕鎮曼遠村立足村情、村貌、村需,將美麗鄉村建設與古村落保護相結合,制定曼遠村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完整地保留了傣族的傳統村落布局、民居建筑、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在這里,依托“喃博瓦”古井、神秘竜山、千年芒果林等原生態景觀,以及村內原始質樸的傣族風情,村民自發發展旅游產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
“我們的旅游產品由村民各家自主決定。”曼遠村駐村第一書記玉金罕介紹,跟著玉金罕向村內走去,可以看到各家門口都做起了生意,有廚藝的經營起傣族特色燒烤,有手藝的在編織傣族織錦,有傣醫知識的開設傣醫藥體驗館,還有村民提供材料,讓游客體驗傣族慢輪制陶,旅游業態豐富多元。
同曼遠村的發展模式相似,普洱市思茅區三家村社區老爪箐組則是借助其靠山濱水的環境優勢、離市區車程不到10分鐘的區位優勢,以及村民庭院宅基地大的土地優勢等資源,組建老爪箐文旅合作社,動員村民將自家老房改建成茶室、咖啡館、民宿等,踏上了把鄉村資源轉化為旅游業態的發展之路。
曼遠村和老爪箐組的旅游發展,得益于先天的資源稟賦,村內不可替代的旅游資源,決定了其能夠更容易地發展好鄉村旅游,其旅游業態又是通過市場化形式發展而來,更具備韌性。此外,村內的業態是由一戶戶村民的生意構成,群眾產業融入度高,旅游帶來的收入也能更多地落到老百姓的腰包里。但同樣需要注意,由于這種發展路徑是受市場利益驅動的自發行為,缺少一定的規劃性和前瞻性,可能會導致其日后向規范化、精品化鄉村旅游發展的空間不足,因此,需要政府提前規劃、及時介入引導,為長遠發展打牢基礎。
記者實地走訪云南8村,感到鄉村旅游發展的3條路徑各有優勢,也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但總的來說,不管在哪,亦或采取哪種發展模式,都需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資源和特色選準路徑;都需要尊重市場規律,跟著市場選業態,充分考慮市場風險;都需要以村民為主體,只有農戶真正融入進來,才能既讓其充分享受產業發展的紅利,也能反過來促進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郜晉亮 劉學)
責任編輯:宋璟
(原標題:鄉村旅游,走哪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