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經 正文

甘肅兩當:林下經濟 點綠成金

2025-04-24 15:50 中國發展網 張小靜

摘要:這些種蛋即將孵化成為毛絨絨的云屏林草雞雛雞,開啟它們在林海中的詩意棲居。

中國發展網訊 四月的甘肅兩當,寒意漸散,生機萌動。兩當西坡鎮合心種養殖合作社的負責人趙炳樂正站在育雛室里,像守護珍寶般觀察著箱體式孵化機里的種蛋,逐一設定好每個智能孵化機的溫度和濕度,使種蛋始終保持最佳孵化狀態,這些種蛋即將孵化成為毛絨絨的云屏林草雞雛雞,開啟它們在林海中的詩意棲居。

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林下經濟”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這份政策春風,迅速吹到了兩當縣的每一片林海之中,化作了實實在在的產業脈動。兩當以云屏林草雞為支點,構建起“八有”山地立體農業體系,在生態保護與產業振興的雙向奔赴中,探索出一條“點綠成金”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云屏林草雞:林下經濟的“破局者”

在泰山鄉中山村的晨霧中,養殖戶楊榕楠蹲在林邊,看著自家的云屏林草雞在枝葉鋪就的“地毯”上啄食昆蟲。“這些雞可幸福啦,吃的是野果和蟲子,喝的是山泉水,生活在山間別墅里,有跑道,還能越野!”楊榕楠邊說著,邊掀開竹編的喂食槽,里面金黃的玉米和麥麩露了出來。“這些雞下的綠殼雞蛋硒含量比普通雞蛋高20%,蛋白質含量也提升了14%,在市場上那可是搶手貨!”

一只林草雞、一個綠殼蛋,為何如此受歡迎?

“我們的綠殼蛋基本上都是訂單銷售,林草雞單只產值達270元左右,每只林草雞在產蛋周期能下140枚金蛋蛋!淘汰的雞還能賣60塊。”張家鄉鄉長張銘銘算起賬來如數家珍,說到興起,他隨手撿起一根松針,在土地上畫起了收益圖,“除去成本,每只雞凈利潤突破百元。”

在魚池鄉蒲灣農場,負責人陳忠學正在給即將發往蘭州的有機綠殼蛋進行最后的質檢。“這些雞生活在天然氧吧,每天食用山間蟲草和玉米,并通過有機認證,一個生態有機綠殼蛋在蘭州能賣到3.2元的高價,產品遠銷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如今,“廣香河”“琵琶崖”等綠殼蛋品牌乘著林草雞的黝亮羽翼,載著秦嶺山區的鄉土氣息飛進都市廚房。

顯龍鎮野林村利用櫻桃園、葡萄園發展林下養殖,形成生態循環鏈,養殖覆蓋率達83%;金洞鄉樺林村1500畝養殖基地里,數萬羽林草雞與青山綠水相融、與花草蟲蟻共生;城關鎮因地制宜的云屏林草雞“跑道”養殖場;魚池鄉的“有機雞蛋”;致力于生態放養的太陽工作站……這種獨特的養殖模式正是兩當縣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作為全國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兩當縣依托76.37%的森林覆蓋率,創新“八有”山地立體農業模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云屏林草雞破山而飛。

今年全縣云屏林草雞飼養量突破300萬羽。從分散養殖到全產業鏈布局,兩當縣通過政策扶持、科技賦能、品牌營銷,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當清晨的陽光穿透林海,數萬羽黑羽泛著翡翠光澤,這些靈動的生命正將綠水青山譜寫成鄉村振興的壯美詩篇。

如今,云屏林草雞已經成為兩當覆蓋率最高、參與群眾最多、帶動群眾增收最多的速效產業。

       多產業協同:林下經濟“百花齊放”

云屏林草雞的崛起,只是兩當生態發展的開場序曲,更精彩的多聲部生態協奏曲正火熱奏響。不管是沿著兩當河溯源向南,還是向北探尋,兩當立體農業的美麗畫卷都在徐徐展開。

在廣金和云屏的深山里,一棵棵核桃樹如撐開的大傘,樹下的土地里,天麻和豬苓正悄悄生長,這些中藥材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而兩當的森林腐殖土和純凈山泉水,恰好為它們提供了天然的“溫床”。“今年計劃種2000窩天麻,按目前長勢,收入破10萬應該沒問題。”廣金松坪村天麻種植大戶楊兵蹲在地壟間,嫻熟地碼放麻種,“現在已種下一多半了,趁著最近天氣好,得把剩下的盡快種完。”說話間,他隨手抓起一把腐殖土,細碎的黑色顆粒從指縫落下,隨即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在西坡鎮的花海深處,錯落有致的蜂箱依次排開。養蜂人張師傅掀開覆布,只見蜂群裹著油菜花和狼牙刺花的芬芳嚶嚶嗡嗡,林下經濟在這里演繹著神奇的共生,形成了“花養蜂、蜂促花”的生態閉環。

藥旅融合的奇妙樂章正在顯龍鎮奏響。百畝連翹構成的“生態花海”,不僅讓村民收獲藥材收入,更催生出賞花經濟的新業態。農家樂炊煙裊裊,連翹樹下游客如織,生態美景與人文體驗交織成動人的田園牧歌。

從核桃林間的藥香陣陣,到花海深處的蜂影綽綽;從中藥材基地的繁忙勞作,到觀光步道上的歡聲笑語......兩當多元林下產業“百花齊放”。

       立體化布局:解碼“八有”山地立體農業

兩當的“八有”山地立體農業,就像一部精密的生態協奏曲:

地下有藥——中藥材的“隱形財富”。天麻、豬苓等10萬畝中藥材在腐殖層下悄然生長。

樹上有果——長效產業的“雙保險”。37萬畝的土地上核桃、花椒突破1000萬株。

林中有雞——生態養殖的“金蛋效應”。300萬羽云屏林草雞在林海間自由覓食。

空中有蜂——甜蜜產業的“集群效應”。10萬箱中蜂在嚶嚶嗡嗡中釀造著“甜蜜事業”。

棚中有菇——食用菌的“致富小傘”。黑木耳、香菇、平菇等食用菌突破2500萬袋,撐起致富之傘。

水中有魚——冷水魚產業的“逆流而上”。冷水魚養殖基地里,虹鱒、金樽、三文魚逆流而上,游進都市餐桌。

四季有花——農旅融合的“顏值經濟”。春季櫻花爛漫、夏季薔薇搖曳、秋季金菊絢爛、冬季臘梅傲雪,小城兩當有顏值,更有經濟。

村中有客——詩意鄉村的“流量密碼”。精品民宿、農家客棧,山水田園,讓“綠水青山”變為“詩與遠方”。

當秦嶺深處的綠殼雞蛋登上一線城市高端超市貨架,當“云屏林草雞”成為生態養殖的代名詞,當農旅融合吸引來八方游客,當兩當狼牙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當兩當香菇飄香歐洲......這種“立體化、全循環”的農業模式,讓兩當的每一寸土地都迸發出生機與活力。“地下有藥、樹上有果、林中有雞、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魚、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立體布局升華為鄉村振興的縣域答卷。

從一只散養的云屏林草雞到多元產業的“百花齊放”,兩當縣用立體農業的生動實踐證明:林下經濟不僅是解鎖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更是描繪生態底色的“調色盤”。這場始于山林的綠色革命,正繪制著新時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圖譜。張小靜)

責任編輯:劉維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