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下種菌菇 江西廣昌“農光互補”照亮鄉村振興路
摘要:預計到2025年光伏發電可實現總產值2760萬元,茶樹菇可創造出1.5億的產值,為當地農戶穩定就業、產業致富和壯大村級經濟提供堅強的支柱。
中新網撫州8月9日電 (熊錦陽)在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水南圩鄉,依托“農光互補”的產業模式,當地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時,還提增了菇農種植效益,進一步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綠色能源+生態種植”的融合發展。
“現在已經出菇了,而且都是賣得出價的茶樹菇。”8月9日,在廣昌縣水南圩鄉易地扶貧搬遷(瑤前光伏棚)后扶基地,菇農羅木云在標準化菇棚里挨忙碌地檢查著蘑菇菌筒,滿臉都是笑意。
羅木云已有十多年的茶樹菇種植經驗,此前使用的都是自己手工搭建的木質菇棚,“以前種茶樹菇我們是在水邊搭建一個小木棚,刮風下雨時棚子左搖右晃不說,每次換菌桶還得挑著擔子走在泥巴路上。”而今的標準化新菇棚,鋼架結構,固定平板式太陽能光伏在屋頂整齊排列,屋上發電、屋下種菇,“菇光互補”、一棚兩用。
“面積更大,也更安全,加上空氣流通更好,種菇發病也少了很多。自來水、水泥路等基礎設施更是一應俱全。”羅木云聊起新菇棚,不停地點頭稱贊,目前他已經種植茶樹菇10萬筒,長勢良好并開始陸續出菇,“自從用上了新建的標準化新菇棚,我的茶樹菇種植規模不但翻了一倍,每年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以前一年只有四五萬元的收入,還得時刻關注養殖棚的安全問題?,F在我不但一年能有十多萬的茶樹菇種植收入,而且還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農活,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通過爭取資金,立體設計,我們對傳統的種植大棚進行了升級改造,在對大棚室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同時,還對周邊環境進行了標準化建設,吸引了周邊許多茶樹菇種植戶入駐。”水南圩鄉黨委書記劉璟向記者介紹,“農光互補”大棚的建設成功解決了茶樹菇生長溫度、濕度難控制和茶樹菇難保存的問題,在集約化、立體化使用土地的同時,更使得茶樹菇的產量得到提高,“現在我們的茶樹菇產量要比傳統種植模式增加10%,而且降低了菌子發病率,提高了菌子出貨質量,價格自然也就上去了。”
此外,當地還建設了有機珍稀食用菌現代工廠化周年生產基地,積極探索茶樹菇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創建QS認證產品及九頭峰品牌,與縣內物流企業建立合作,構建菌種、菌包、鮮品等冷鏈物流流通站—集散中心—種植基地三級節點布局體系。
截至目前,水南圩鄉“農光互補”工程已擁有光伏大棚15座,發電總量1276.5kW,年均可發電130萬度以上,大棚室內每年可種植茶樹菇200萬筒以上。預計到2025年光伏發電可實現總產值2760萬元,茶樹菇可創造出1.5億的產值,為當地農戶穩定就業、產業致富和壯大村級經濟提供堅強的支柱。
責任編輯:宋璟
(原標題:光伏板下種菌菇 江西廣昌“農光互補”照亮鄉村振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