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四川自貢: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 讓貧困戶真脫貧脫真貧實打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2021-01-07 11:26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易地扶貧搬遷 脫貧攻堅 脫貧

摘要: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程中,后續幫扶是重中之重,也是最終目標。后續幫扶,就是要讓貧困戶真脫貧、脫真貧。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四川省自貢市一直以來圍繞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遷后續幫扶環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硬仗。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白雪  李平貴

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程中,后續幫扶是重中之重,也是最終目標。后續幫扶,就是要讓貧困戶真脫貧、脫真貧。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四川省自貢市一直以來圍繞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遷后續幫扶環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硬仗。

大安區:創新“三大利益聯結機制”,強化搬遷群眾后續幫扶

自貢市大安區通過創新“政銀企戶”利益協同、“黨專戶”互助聯動、“黨員能人榜樣”共幫共帶三大利益聯結機制,將全區76.5%的搬遷人口集聚到產業鏈上,有力促進了搬遷戶快速增收、穩定脫貧、同步奔康。

在創新“政企銀戶”四方利益協同機制方面,一是實行“財政資金+產業基金+信貸貼息”模式。大安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模式是區政府從財政扶貧資金中補助每戶建棚養雞貧困戶2萬元,借支3年免息產業扶持基金1萬元,設立600萬元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為獲得扶貧小額信貸的搬遷戶全額貼息并購買保額5萬元的‘安貸保’,確保扶貧小額信貸資金安全。”

二是創新“七統一”“一代養”“一處理”機制。上述負責人解釋,包括引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江蘇立華牧業有限公司,與有意愿、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簽訂肉雞“代養”合同,推行統一雞場標準、統一提供雞苗、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防疫規范、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批次收購、統一產品銷售等“七統一”,農戶規模化代養的“一代養”,無害化處理的“一處理”長效機制,提供肉雞養殖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并為搬遷戶無償提供價值2萬元的養殖設備,肉雞成熟后,公司根據料肉比支付養殖戶“代養”費。

三是推廣“即用即借、循環借用”。農商銀行、郵儲銀行根據搬遷戶的實際,合理確定授信額度,實行隨用隨借、循環使用方式,滿足不同農戶間差異化資金需求。為每戶養雞搬遷戶提供扶貧小額信貸貸款5萬元,并結合農村勞動力實際將貸款年齡放寬到65歲。搬遷戶按公司標準從事肉雞“代養”,從每批次“代養”費中拿出20%用于償還貸款。上述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這種辦法共引導1500余戶搬遷戶參與一體化養雞‘代養’,實現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與此同時,大安區通過黨支部牽頭組建專合、實行“財政補助+折股量化”模式、堅持寓扶志于扶智之中等方式,打通“黨專戶”三方互助聯動機制。還通過黨員結對幫、能人帶動幫、榜樣示范幫等創新“黨員能人榜樣”三方共幫共帶機制,積極幫扶貧困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幫助搬遷戶掌握實用技術、培育特色產業,增加穩定收入,實現了“示范戶得發展、搬遷戶得收益”。

富順縣:多措并舉實現“為民富民、助農增收”

自貢市富順縣以“為民富民、助農增收”為目標,深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家庭勞動力“輸血”與“造血”全覆蓋,著力實現1568戶貧困家庭“六個一”的目標——掌握一門新技術、輸轉一個勞動力、培育一個創業帶頭人、扶持一項增收產業、落實一批政策兜底、推行一項后續扶持舉措,并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三方面下足功夫。

強化三個保障,確保搬得出。對此,富順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確保搬得出,首先就要“多規合一”加強引領。統籌協調易地扶貧搬遷與“深化掛鉤”、D級危房改造、扶貧新村建設等規劃,因地制宜、宜居宜業進行謀劃,突出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輔,繪制新居建設“路線圖”,推進新居建設社區化。其次,要疊加政策及資金。采取易地扶貧搬遷、“深化掛鉤”和扶貧新村集中聯建,按政策最大化整合資金,易地扶貧搬遷戶享受深化增減掛鉤拆舊補助約2300萬元、聯建安置點占地補助約400萬元,放大了建設效益。此外,還要嚴把標準守底線。嚴守“兩個底線”,即農民人均建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易地搬遷戶自籌資金戶均不超1萬元和人均不超3000元。

發力三項建設,確保穩得住。一是抓基礎補短板。實行易地扶貧搬遷、“深化掛鉤”和扶貧新村集中配套,完善集中聯建點水電氣路網等基礎設施,實現網格化全覆蓋,建成村級道路302公里、新改建農村電網73公里,農村安全飲水管網82公里,破解搬遷戶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等問題。二是抓風貌升格調。加快“小組微生”培育,建成新村聚居點58個、農家大院90個,開展“微田園”整治,打造“青瓦出檐長,穿斗粉白墻,項目建園子,農戶忙種菜”的川南田園風格。三是抓配套強服務。出臺易地扶貧搬遷基礎配套優惠政策,在34個貧困村新建“1+6”村級活動中心,健全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公共服務體系,解決群眾就醫難、辦事難、活動難等問題;在全縣58個集中聯建點配套建設文化廣場、排污設施、公共廁所、垃圾池等設施,并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推行三種模式,確保能致富。一是園區帶動模式。上述負責人介紹,該模式是在扶貧新村周邊規劃布局現代農業產業,以獅市鎮苗仙湖等“1+4”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聚集海升集團、德康集團等現代農業企業10戶,培育柑桔、生豬、蔬菜、稻梁等特色優勢產業。采取入股、訂單、勞務等方式,將76.3%的貧困戶聚集到主導產業鏈和就業鏈上。二是利益聯結模式。該負責人表示,這種模式是推行代養、訂單養殖、“托養+訂單”、農戶以扶貧資金入股或土地折資入股分紅等產業發展機制,構建“專合社+貧困戶”“公司+貧困戶”“農戶+銀行+業主+貧困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業主+村委會+村民”土地流轉和務工增收模式。據了解,該模式吸附貧困戶12875戶,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三是產村一體模式。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聯建點實際出發,依托產業優勢、區位優勢,提檔升級鄉村旅游,復合發展生態農業、體驗農業、休閑農業。該負責人舉例說,比如板橋鎮朱扁村引進漁林美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公司發展茵紅李種植1000畝,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人均可增收2500元,做實扶貧新村、易地扶貧搬遷聯建點產業支撐,構建“新村變景區、景區帶產業、產業促增收”的生動格局。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