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全方位打造具有東莞特色的新動能體系

2021-02-25 18:28 中國發展網
東莞 新動能

摘要:東莞作為一個以實體經濟、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產業和企業是東莞發展新動能最重要的力量,科技、投資、市場是巨大發展潛能的新領域,重大發展平臺是新動能的主戰場。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2月25日,東莞市政府在市會議大廈舉行新聞發布會,重磅發布2021年市政府一號文《東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打造新動能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打造新動能”是東莞市委市政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而專門推出的16條政策干貨及一系列配套政策,通過不斷優化新動能發展環境,引導各類資源向新動能領域傾斜,全力打造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業新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強勁澎湃的新動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喻麗君,市發展和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金融工作局、市投資促進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喻麗君詳細解讀了2021年市政府一號文的出臺背景、主要考慮、主要內容和創新舉措等有關內容,市有關部門回應了媒體記者的提問,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有關同志專題展示了廣東政務服務網“2021年市政府一號文”政策專欄。喻麗君表示,東莞連續多年以市政府一號文的形式出臺重磅政策文件,向社會各界闡明每年的政策導向和工作重點,已經打造出具有東莞特色的政策品牌,今年市委市政府以“加快打造新動能”為主題,這既是深入貫徹落實上級部署的具體行動,也是東莞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決策,東莞將勇挑重擔,率先開辟發展新領域、探索發展新路徑,進一步增強東莞經濟的韌性和競爭力,努力在“十四五”時期實現新的更高質量發展。

16條重磅政策干貨,結合東莞實際精準發力

《若干意見》分為五大部分、16條政策措施。具體包含87項實施條款,其中政策創新51項、政策加碼及集成36項。

一是注重頂層設計與落地實操相結合。新動能作為新興事物,在各個領域均有無限的發展可能。經過近年來的持續轉型升級,東莞各行各業都已經涌現出不少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勢頭良好。此次市政府一號文將進一步加強市級層面統籌,把握發展機遇,聚焦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動力源,加以政策扶持和傾斜,將其打造成為東莞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二是注重近期目標與中長期目標相結合。既結合“十四五”發展任務進行中長遠謀劃,又對照今年經濟增長6%任務提出可量化目標,遠近結合推動政策落實。其中,一年目標更加側重短期立竿見影的工作,推動一批產業集群快速成長;三年目標側重產業鏈條的完善,推動高技術制造、規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規模不斷壯大;五年目標側重于動力轉換的跨越,形成“萬、千、百”億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梯隊,讓新動能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三是注重有中生新與無中生有相結合。一方面,聚焦“有中生新”做強存量,依托頭部企業和優勢傳統行業,通過人才、數字、品牌等手段,引導企業做強產品終端和銷售終端,進一步鞏固產業鏈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聚焦“無中生有”實現突破,大力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出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率先導入重大產業發展平臺,形成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新格局。

四是注重政策集成與政策創新相結合。一方面,集成和加碼了各部門圍繞打造新動能出臺的系列政策亮點和干貨,如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工作方案、“3+1”產業集群培育辦法,以及即將出臺的上市發展三年行動等。另一方面,聚焦企業需求,圍繞增強企業獲得感,提出強化優勢傳統產業成長服務、鼓勵科技創富等政策創新。

聚焦打造產業、企業、科技、投資、市場、平臺六大新動能

東莞作為一個以實體經濟、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產業和企業是東莞發展新動能最重要的力量,科技、投資、市場是巨大發展潛能的新領域,重大發展平臺是新動能的主戰場。

在產業、企業新動能方面,提出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實行“七個一”工作機制,推廣實施“標準地”、“帶設計方案出讓”等;對優勢傳統產業鼓勵與高水平咨詢服務機構合作,對診斷輔導服務費用給予最高100萬元補助;在文旅、汽車、教育、體育等行業深挖新動能,三年內每個行業各引進培育2—3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提出持續推動“小升規”工作,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10萬元升規獎勵,以及最高10萬元穩規獎勵。

科技新動能方面,提出三年內打造中試基地10個以上,對中科院系統優質科技成果在莞實現產業化最高給予500萬元資助,對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攻關最高給予500萬元資助。

投資新動能方面,提出納入“十四五”規劃項目不再要求編制項目建議書,統籌配置2000畝用地指標支持工業企業增資擴產,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納入市重大項目,享受行政審批“綠色通道”。

市場新動能方面,提出支持在莞舉辦知名專業展會、行業峰會;提出大力發展首店經濟,加快建設高品質商圈、商業綜合體和奧特萊斯購物公園。

平臺新動能方面,提出要將重大發展平臺打造成為新動能發展的引領示范區,適度超前布局5G基站、智慧交通等新基建,鼓勵率先培育發展數字經濟、創意經濟、宅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同時深化與港澳在現代金融、專業服務、離岸貿易等領域加強合作。

大力實施人才、數字、品牌三大賦能行動

將人才、數字、品牌作為提升東莞制造附加值、激發商業模式創新的有效手段和抓手。

人才賦能方面,梳理集成了各部門出臺的人才政策,圍繞人才最為關注個稅補貼、住房安置、子女教育等問題,提出對研發人才、產業發展人才、科技創新人才以及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個稅補貼,同時還提出每年提供不少于1萬個公辦或購買服務入讀民辦學校的學位等政策。

數字賦能方面,提出支持頭部企業向上下游企業輸出數字化解決方案和管理經驗,還提出優先在電子信息、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等重點行業遴選打造1—2個標桿項目并給予最高500萬元補助。

品牌賦能方面,提出鼓勵企業舉辦新品發布會;對企業購買工業設計相關設備支出給予不高于25%的資金補助等。

全力夯實空間拓展、資金投入、績效激勵三大支撐

從空間、資金、績效等三方面為打造新動能提供有力保障。

空間拓展方面,推廣征收集體土地經營性用途和產業用途“基礎補償+增值共享”模式,試點推進違規出讓、轉讓、出租土地清理,盤整更多空間發展新動能。

資金投入方面,探索對專項債申報額度實行單列考核、支持園區鎮街成立城市更新公司、鼓勵國資參與城市發展領域等,撬動更多資金用于發展新動能。

績效激勵方面,完善企業發展質量綜合評價體系,采取差異化的資源配置和政策扶持措施,倒逼效益低下企業加速提質,調動更多主體參與發展新動能。

■“打造新動能16條”創新舉措解讀

1.堅持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兩手抓。一方面,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培植新動力,統籌70平方公里空間,高規格布局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實行“七個一”工作機制,推廣實施“標準地”、“帶設計方案出讓”等改革,加快打造一批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聚焦優勢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鼓勵與高水平咨詢服務機構合作開展診斷輔導,每年最高給予100萬元補助;鼓勵通過中央、省級主流媒體及大流量媒體平臺開展品牌營銷推廣,每年最高給予500萬元增量獎勵,幫助優勢傳統產業開拓國內外市場。

2.加快龍頭企業和上市企業所有鎮街破零。目前全市32個鎮街GDP都突破100億,鎮街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引進培育了華為、vivo、OPPO等一批龍頭企業,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61家,但總體分布不均。此次提出實施龍頭企業領航計劃,在重大發展平臺重點招引50—10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各鎮街重點招引30—5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三年內實現園區、鎮街龍頭企業全覆蓋。同時,深入開展企業上市發展三年行動,研究設立上市企業總部基地、產業集聚區,對上市企業前一次性獎勵提高至300萬元,上市后首發融資最高獎勵600萬元,實現園區、鎮街三年內上市企業全面“破零”。

3.建立覆蓋大、中、小及初創型企業的成長扶持。針對企業不同階段的發展訴求,精準配置資源要素。例如,鼓勵龍頭企業兼并重組,建立產業并購優質企業(項目)推薦庫,重點扶持高端品牌、高端技術等領域和產業鏈缺失的并購項目;鼓勵高成長企業倍增發展,完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資源配置向高質量發展的倍增企業傾斜;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專精特新”,對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認定的企業一次性給予50萬元獎勵;鼓勵企業“小升規”,對符合條件的分別給予最高10萬元升規獎勵,以及最高10萬元穩規獎勵。

4.進一步做大做強品牌和營銷。一些東莞產品長期出口歐美發達國家,在國外市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呈現“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景象,在加快構建“雙循環”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開拓內銷、提高國內市場份額。此次政策提出要鼓勵企業創建名牌名標,支持企業收購國內外知名品牌,對獲認定中國馳名商標的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鼓勵企業舉辦新品發布會、訂貨會等活動,按照實際投入給予不高于80%支持;加快打造傳統產業集群“東莞制造”區域品牌,打造名優產品“東莞伴手禮”品牌,布局一批高品質的“東莞伴手禮”專賣店;鼓勵企業提升工業設計,按支出給予不高于25%的資金補助。

5.謀劃莞企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數字化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大方向,許多企業已經開啟了數字化轉型的探索。此次政策提出實施數字賦能行動計劃,在產業數字化方面,提出制定重點行業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專項政策,支持龍頭企業向上下游企業輸出數字化解決方案和管理經驗,帶動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在數字產業化方面,加快培育壯大數字產業,完善信息通信、軟件服務等數字產業鏈,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貨幣、區塊鏈等產業發展。

6.針對重大項目落地達產出臺專門舉措。去年以來東莞深化審批改革為投資松綁,今年還將繼續加碼推動投資提速提效。例如,統籌配置2000畝用地指標支持工業企業增資擴產,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納入市重大項目,享受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優先入駐市鎮聯合招商基地。又如,對已經落實資金或明確資金來源的政府投資項目,原則上不再要求編制項目建議書,并通過建設服務“小圍合”機制加快建設進度。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