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輝煌“十三五” 奮進“十四五” “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美好安徽建設再啟新征程

2021-03-08 16:49 中國發展網
十三五 十四五

摘要:“十三五”期間,安徽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2020年經濟總量達到3.87萬億元,從全國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發展格局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為“總量靠前、人均居中”。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 李應松 張守營報道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安徽綜合實力躍升最明顯、轉型發展成效最突出、人民生活改善最顯著的時期,在安徽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安徽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開拓創新,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高質量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扎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奮發有為推進全省各項事業發展,美好安徽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十三五”實現“皖美”收官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安徽主要取得以下成就:

一是經濟實力爭先進位。“十三五”期間,安徽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2020年經濟總量達到3.87萬億元,從全國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發展格局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為“總量靠前、人均居中”。

二是產業結構加速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轉變,服務業比重超過50%。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糧食產量躍居全國第4位。

三是創新驅動成果豐碩。安徽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部署重地,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快速涌現,區域創新能力上升到全國第8位。

四是協調發展構筑新格局。“一圈五區”區域發展布局基本形成,合肥都市圈擴容提質,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持續深化,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目標全面實現,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獲批建設,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生態產業和特色經濟不斷壯大,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

五是綠色江淮建設成效顯著。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長江流域水質達到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

六是開放合作實現重大突破。安徽全省域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范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安徽行動計劃制定實施,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對外開放等領域交流合作全面展開。

七是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率先開展多項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涌現出“放管服”“林長制”等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改革品牌。“四送一服”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皖事通辦”政務平臺高效運轉,權責清單安徽模式全國復制推廣,省級行政權力事項保持全國最少,“四最”營商環境加快形成,編制周轉池制度等13項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

八是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不斷完善。

九是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安徽全省4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安置任務全面完成,金寨縣大灣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

高質量發展典型經驗推向全國

2015年8月,國家決定在安徽等8個區域開展為期三年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以下簡稱“全創改”)。2016年6月,國務院批復安徽省“全創改”方案以來,全省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構建與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機制、新模式,推動“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加快動力變革,有效促進了效率變革,實現了質量變革,全省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到全國第8位,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顯現。

多項“安徽經驗”全國推廣。改革試驗期內,安徽省先行先試的“編制周轉池”“專利權質押”“區域科創板”等13項改革舉措被國務院列入全國推廣改革經驗,起到了較好示范帶動作用。

一批特色改革經驗落地實施。圍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改革實踐,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經驗做法。

推進長三角全域全創改。安徽省按照國家關于開展下一輪全創改的統一部署,聯合滬蘇浙啟動實施長三角全域全創改,聚焦創新資源統籌布局、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科技成果協作轉化、新興產業協調發展、創新要素共享流動等重點領域,力爭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改革成果,在長三角形成一體化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為安徽省與滬蘇浙更高效開展寬領域、多層次的協同創新營造良好制度環境。

“十四五”時期安徽將發展得更美好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要牢牢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努力塑造科技創新策源新優勢、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譜寫全面綠色轉型新篇章、構筑高水平改革開放新高地、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堅定地朝著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進軍。

經濟實力實現新的更大躍升。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總量躋身全國第一方陣,接近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差距進一步縮小,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結構更加優化,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左右,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上升,涌現更多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強市、強縣(區、市)。

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新的更大作為。高質量供給持續擴大,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現代流通體系日益完善,有效需求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更加順暢,進口和出口、投資和貿易、貿易和產業協調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的更大增強。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并爭先進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高新技術企業數、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主要創新指標明顯上升,一批前瞻性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人才強省基本建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新的更大進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與滬蘇浙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等全面對接,全省域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經濟總量占長三角的比重進一步提高,8個中心區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長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續縮小。

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的更大優化。“一圈五區”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公共服務聯通融合水平提高,形成合理分工、競相發展格局。合肥都市圈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