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一季度就業和經濟同步恢復 未來5年就業將深受數字化轉型影響

2021-04-22 07:59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就業形式 小微企業

摘要:魏國學認為,今年一季度的就業數據對我國全年就業情況的總體預測具有一定參考意義?!半m然今年以來,我國局部地區仍有疫情發生,但從一季度的數據看,局部散發疫情對就業的整體影響較為有限,經濟和就業基本同步恢復?!彼麖娬{,“今年就業形勢持續改善的關鍵在于服務業加快恢復?!?/p>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荊文娜

“就業優先政策要繼續強化、聚力增效”“動態優化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降低或取消部分準入類職業資格考試工作年限要求”“繼續對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推動放開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在就業這個關乎民生和經濟發展的大事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在加強政策引導、拓寬就業門路、降低就業門檻、鼓勵靈活就業等方面對就業工作作出具體指示。

 從消費需求來看,目前養老、托育、家政領域就業潛力較大。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攝 

從消費需求來看,目前養老、托育、家政領域就業潛力較大。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攝

在就業優先戰略支持下,我國“穩就業”“保就業”成效顯著。“今年以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在近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介紹,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4%,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為5.3%,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97萬人,完成了全年預定目標任務的27%。

我們該如何解讀一季度的就業數據?一季度的就業情況對我國今年乃至“十四五”期間的就業工作預判有何意義?針對有關問題,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社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魏國學。

今年就業形式將呈現五個特點,服務業帶動效果顯著

對于今年一季度呈現出的就業數據,魏國學表示:“2021年的就業數據,既要和2020年的數據比較,也要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的常規數據進行比較,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未來就業市場的恢復態勢。從這個角度看,一季度主要就業數據表現較好,就業正在穩步向疫情前的水平恢復。”他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進一步分析,今年一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高0.2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同比增長29.7%,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的91.7%;今年3月份,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不僅比上年同月增加2.1個小時,而且比2019年同月增加0.9個小時。

魏國學認為,今年一季度的就業數據對我國全年就業情況的總體預測具有一定參考意義。“雖然今年以來,我國局部地區仍有疫情發生,但從一季度的數據看,局部散發疫情對就業的整體影響較為有限,經濟和就業基本同步恢復。”他強調,“今年就業形勢持續改善的關鍵在于服務業加快恢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經濟結構看,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8.3%,高于第二產業21.1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9%,繼續發揮增長主動力的作用。從產業升級情況看,服務業領域,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在上年同期同比增長13.2%的基礎上增長21.2%,兩年平均增長17.1%,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基于此,魏國學預測今年就業形勢將呈現五個特點,一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就業吸納能力將持續增強,二是有能力實現就業目標,三是就業保持總體穩定,四是就業質量將比上年明顯改善,五是就業將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未來5年就業將受數字化轉型影響,小微企業用工需求值得期待

據國家統計局一季度數據顯示,新型消費進入快車道,如數字化服務業、“互聯網+”的新消費模式發展速度穩定提升。新消費需求帶動新服務,新服務催生新職業和新的就業機會。近年來,我國加大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催生新崗位新職業;依托工業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加快上線上云;聚焦養老、托育、家政等就業潛力大的領域,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服務業;支持發展共享用工、就業保障平臺,為靈活就業者提供就業和社保線上服務。

“數字化轉型是新興消費模式的典型特征,未來5年的就業將深受數字化轉型影響。”魏國學分析,“十四五”期間,為了應對新消費需求下的就業需求新變化,還需引導勞動者主動加強數字技能學習,開發職業技能培訓數字平臺,探索制定數字職業技能標準和認證機制。同時,建立企業、政府、個人共同參與的數字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支持職業院校增強應用數字機床、工業機器人、工業物聯網等相關課程教學能力,提高快遞物流、直播銷售、汽車代駕等互聯網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在新業態中,不乏小微企業的身影,它們為“穩就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內地小微企業對自身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澳洲會計師公會華北區委員會會長邱靖之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澳洲會計師公會近日發布的《2020-21年度亞太區小微企業調查》通過對來自亞太區11個市場共4227家小微企業(其中包括中國內地共記779家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況調查顯示,64%的中國內地受訪小微企業預計其收入將在2021年有所增長,此外,42%的中國內地受訪小微企業預計將在今年增加雇員人數。

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同時也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他們的生存狀況和就業崗位需求也被看作是我國市場主體有關情況的一個縮影。“作為穩就業的重要載體,中小微企業深受疫情影響。不過,上述調查說明,在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的背景下,中小微企業信心增強,經營預期向好,用工需求將會穩步恢復。”魏國學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分析,從目前情況來看,經濟恢復的動能已經傳導到中小微企業,在此基礎上,今年經濟和就業恢復的協同性將進一步增強,有助于促進勞動力供求保持平衡。

外出務工人員和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需重視

在看到就業領域積極變化的同時,還需重視一些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就業的總量壓力仍然存在。

一方面,一季度因一些企業仍未完全恢復,用工需求未恢復到疫情前,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較2019年減少246萬人。“外出就業數量仍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外來農業戶籍人口失業率較2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達到5.4%,這說明因部分小微企業用工需求不足導致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困難的問題值得重視。”魏國學表示,不過在返鄉創業和鄉村振興政策支持下,尚未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去向將更加多元化,既可以考慮留在家鄉就近就地就業,也可以選擇等待城市有關用工單位提供新的就業機會。“至于究竟是就近就地就業還是外出就業,主要還是取決于就業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等因素,相關政策如果能夠推動在農村創造穩定的產業鏈和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將有力促進人員就地就近創業就業。”

另一方面,3月份,16~24歲年輕人的調查失業率13.6%,比上年同期上升。要想解決高校畢業生等年輕人群體的就業問題,魏國學認為,在穩步恢復本地高校招聘活動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提高畢業生就業見習能力。此外,要確保基層單位用人的公開公平性,幫助考研落榜生、離校未就業人員以及家庭困難畢業生就業創業。

除了就業總量壓力,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也需盡快破解。國家統計局調研了解到,沿海的工業和外貿大省很多企業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難的問題。最近一項包括9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約44%的企業反映招工難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

“應對結構性就業矛盾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吸引勞動者形成提高技能素質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技能人才發展,建立常態化大規模多方式職業技能提升的長效機制,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魏國學說。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在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進一步加強對急需緊缺職業(工種)培訓。同時,開展“菜單式”培訓和定崗定向培訓,加大易返貧致貧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加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農村地區致富帶頭人等群體的創業培訓,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