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精準服務“雙碳目標”,地方經濟轉型和能源發展迎來新機遇

2021-05-25 09:29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碳達峰 碳中和

摘要:李俊峰表示,實現碳中和時間雖然還有近40年,但若是浙江、廣東、海南等地不在2040年或者2050年率先實現碳中和,全國則無法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程暉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一場任務艱巨的世紀大考。要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特別是能源的轉型發展如何精準地服務碳達峰這一目標以及地方在邁向碳達峰過程中的具體實踐路徑仍值得探討。日前,由中國新聞社和能源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國是論壇之“能源中國——邁向碳達峰:地方經濟轉型與能源發展新機遇”在京舉行。官員、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圍繞地方實現碳達峰的具體路徑建言獻策。

碳中和是再造中國經濟的巨大機遇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歐洲主要國家約在上世紀90年代實現碳達峰,計劃2050年實現碳中和,一共需要用60年時間,而中國只有近40年的時間,任務艱巨。

在朱民看來,中國要實現碳中和離不開科技創新。技術發展背后,是巨大的投資。朱民介紹,據估算,從現在起到2060年,中國每年將有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1.5%~2%的資金投入到新能源、能源基礎設施,以及碳中和科技創新之中,預計今年將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

“碳中和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戰略轉變和生活方式變化,它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能源結構變化,更是整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技術的再造。”朱民表示,碳中和一定會推進更新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碳中和不單純是一個綠色的故事,更是一個再造中國經濟的巨大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表示,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達峰來“攀高峰”“沖高峰”,關鍵是要防止發展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沖動。碳達峰不是要限制發展,而是指向高質量發展,是產業調整的機遇。中國應借此機會逐步調整高耗能產業占比較大的現狀,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

他談到,碳達峰、碳中和是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也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會帶來科技、工業、交通、建筑等一系列的進步。

東部地區應在“十四五”期間碳達峰

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表示,“十四五”時期是實現碳達峰的窗口期和關鍵期,期間中國70%~75%的地區碳排放能夠實現達峰,這樣才能在2030年順利實現全國達峰目標。

李俊峰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有全局觀念,要有緊迫感。全國要在2030年前碳達峰,意味著至少大部分東部地區,如浙江、江蘇、廣東等省份都要在“十四五”期間達峰。

他分析說,實際上從能源消費增長來說,中國大部分省份已經出現了拐點。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長已經跟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甚至和本世紀初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過去是全面增長,現在則是由一兩個項目拉動增長。所以,各地對于如何把握發展節奏,能源消費增長與否,應該做出一個準確的預測。

李俊峰提出,現在一些地方有“達峰恐懼癥”,害怕當前碳排放還沒有真正達峰,“將來一旦增長,該怎么辦?”其實,達峰只是一個拐點,之后可能還有一些波動,包括小幅的增長、下降等反復,然后慢慢地度過一個平臺期。

李俊峰表示,實現碳中和時間雖然還有近40年,但若是浙江、廣東、海南等地不在2040年或者2050年率先實現碳中和,全國則無法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李俊峰還表示,在做能源研究、能源開發、能源規劃、能源轉型的時候,就要開始部署一部分地區率先進入碳中和。通過這些地區的經驗,找到實現碳中和的路徑,為全國未來的碳中和積累經驗。其中,也包括央企、大型企業等率先探索轉型之路。

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曉明分析說,長三角地區是當前中國碳排放的一個重點區域。高耗能、高碳化能源特征非常顯著。但與此同時,長三角也是中國綠色低碳領域發展的重要基地。他表示,在綠色發展方面長三角已經有比較多的儲備,如長三角是中國光伏制造產業鏈最完整、產量最大、企業和從業人員最集聚的區域。在技術創新方面,該地區光伏、氫能、儲能等碳中和相關領域的產業規模和技術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談及該地區未來應如何更好地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服務時,朱曉明建議:一是要以應用拓市場,建設世界級的低碳產業集群;二是繼續壓降煤炭的消費,著力降低燃煤比重;三是強化智能電網建設,增強源網荷儲一體化調度能力。此外,還應建設碳中和的創新高地,設立一批高碳企業的脫碳技術、建設一批碳中和的試點示范項目等。

當前,上海正在搭建國家碳交易市場。朱曉明認為,在此過程中不僅要讓上海碳交易市場發揮好全國碳交易市場的作用,還應借此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的碳交易市場的形成,擴大交易品種,活躍交易活動,讓企業積極推動交易市場的建立,并參與到減排行動中。

實現“雙碳”目標地方實踐尤為重要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若想為之后的碳中和爭取更多時間,應盡可能將碳達峰的日期提前,地方實踐尤為重要,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按照空間、區位、能源和資源稟賦及產業布局比較優勢,統籌優化不同地區在發展、資源能源和產業方面的功能,確定能源供給地區與品種格局,確定能源跨區輸送通道的分布。二是繼續深化土地政策的改革。三是中央地方財政體制改革,要適應綠色低碳轉型,構建基于市場的財政激勵政策環境。四是關注碳市場的布局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多樣化影響。五是支持地方的能力建設,加強指導和幫扶等。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認為,海南要實現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在清潔能源上可以做更多“加法”,例如可依靠自身的靈活性政策,在交通電氣化、高速公路充電樁基建等領域實現布局。同時,在新能源光伏、海上風電、核電等領域海南也有施展拳腳的潛力。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表示,過去10年,深圳碳排放的增長低于經濟增長。2010~2019年這10年來,深圳通過創新驅動、綠色導向的發展模式和產業轉型升級,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實現了更有質量、更具競爭力的經濟增長。唐杰認為,深圳具有2022~2023年碳排放達峰的可能性。

此外,唐杰表示,深圳的高質量發展會持續產生結構性減排效應。碳強度下降幅度將延續過去10年的趨勢,累計下降將明顯超過國家碳強度下降18%的目標。按國家考核口徑,“十四五”碳排放年均增速將在0.5%以下,根據國際上已達峰地區的經驗,標志著深圳進入達峰平臺期。

能源基金會低碳轉型項目主任、戰略規劃主任傅莎表示,內蒙古的資源條件完全可以保障它從煤炭基地轉為清潔電力生產基地。內蒙古有豐富的清潔資源。“雙碳”目標下,2030年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設總量有望達到15億~16億千瓦,2050年將達到45億~60億千瓦。若內蒙古未來可再生能源開發量能達到全國的1/5,可在很大程度滿足華北、華東的能源需求。年均新增投資需求有望達到5000億~6000億元人民幣。

傅莎還表示,內蒙古應在實施基地轉型策略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本地清潔能源和熱力系統,以綠色賦能助力高耗能產業轉型。

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彥寶表示,在碳排放中,電力行業是第一名,其次是化工、交通、建筑等行業。作為一家化工企業,為了降低碳排放量,公司進行了研究探索,通過自身解決,從可行性、技術性、經濟性上為實現“雙碳”目標走出了一條比較好的路子。他認為,化工企業有很大的排放量,關鍵是要從源頭解決排放問題。近年來,企業開始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用太陽能發電制氫。由于目前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下降很快,使得企業的成本也降下來,同時減少了火力發電,從源頭上實現減排。

責任編輯:李振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