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智庫:通過政策對沖和緩解其它費用的成本

2021-06-11 14:51 中國發展網
大宗商品

摘要:2、要對沖和緩解特定行業和企業的成本上升壓力。下游消費品制造行業的企業面臨比較大的成本上升壓力,并且目前已經產生了一些生存危機。相關研究表明,這類企業的成本對稅費也是非常敏感的,這時候需要通過相關的政策,在大宗商品漲價所導致的成本上升壓力之下,通過政策對沖和緩解其它費用的成本,進而緩解它整體成本上升的壓力。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張洽棠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27期)于線上舉行。

論壇第一單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于春海教授代表論壇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

報告就以下三部分內容展開:

一、 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特點和性質;

二、 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和持續性如何;

三、 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的影響與對策;

首先,報告指出,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迅速、涉及面廣,從長期軌跡看是對疫情前變化趨勢的回歸。從去年4月到今年4月,大宗產品價格指數上漲超過70%,無論是食品類、工業原料,農產品、金屬、能源等都在上漲。但是把這一價格變動放在更長的趨勢和時間樣本中去看,會發現當前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主要還是對疫情前變動趨勢的回歸。

大宗商品價格在外生沖擊之下,無論在此次疫情沖擊還是之前出現過的金融和其他方面的沖擊,大宗商品價格都表現出先大幅下跌后大幅攀升的特點,這是非常常見的變動模式。如果把疫情沖擊帶來的短期異常變動平滑掉,可以看到2020年以來的變化與過去的變化趨勢并沒有明顯不同。如果僅僅看今年以來的變化,在變動幅度上與疫情前相比也沒有太明顯的差異。

除了價格指數以外,再看具體的價格水平,也能夠看到,無論在能源價格、貴金屬價格還是基礎金屬價格,總體上并沒有超過2008年危機以來的高點。能源的價格基本延續了過去的波動特征。貴金屬的價格相對比較特殊,它上漲相對比較快,不僅延續了疫情前的上漲趨勢,還疊加了疫情沖擊之下的避險動機以及流動性支持下的投機行為。

其次,報告指出當前各國經濟重啟和修復期的需求回升還沒有那么強勁,不足以帶動大宗商品價格如此全面迅速地回歸,因此,大宗價格上漲的背后還應該有其他原因。跨國疫情動態差異帶來的供求錯配,長期的經濟結構性調整趨勢,歐美主要經濟體財政政策定位的轉變,諸多因素的相互疊加,共同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從總體經濟狀況來看,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產出、就業等關鍵性經濟指標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況,疫情的損傷還沒有得到完全的修復。因此,經濟恢復拉動的需求回升,不足以帶動大宗商品價格如此迅速全面的回歸疫情之前。這也意味著它背后存在其它的支撐因素。在能源類這塊,驅動能源價格上漲的不僅僅是需求回升,還有供給方面的約束。供給側和正常時期相比更大程度的收縮,是驅動石油乃至能源價格上漲非常重要的因素。

從疫情發展的角度來看,今年以來,隨著疫苗大幅度推廣,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全球疫情狀況并沒有真正得到緩解,更多的是疫情的地域分布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一方面發達國家經濟體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另一方面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疫情在加速惡化。發達經濟體主要作為大宗產品的需求方,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主要作為供給方。受制于疫情惡化以及疫情防控趨嚴,大宗商品的供給增長還面臨著非常強的約束。這樣整體來看,在大宗產品供求層面可能就會出現錯配。

大宗商品價格變化背后還需要關注的另外一個支撐因素,即主要發達經濟體或主要經濟體財政政策定位的轉向。疫情期間,財政政策的定位更多的是救助和維持,所以更多支撐了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費能力。隨著主要經濟體疫情的緩解,主要經濟體的財政政策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轉向。去年疫情當中,中國已經從疫情救助和經濟維護轉向加速疫情經濟復蘇。美國拜登政府今年3月份退出的就業計劃,代表著美國財政政策目標定位的轉變。財政政策現在越來越關注長期導向下的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這時候必然會涉及到對經濟當中的結構要進行重大的調整。這樣的長期結構性的變化,必然會對大宗產品的需求結構乃至它的價格走勢產生長期趨勢性的影響。

再次,報告指出當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已經對企業生產成本帶來明顯沖擊,但對消費價格的傳導目前主要集中直接的能源消費渠道,對消費價格的全面影響還沒有顯露。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沿著整個產業鏈,從企業投入到企業產出,從上游到下游,從企業到家庭,傳導效應目前還沒有全面地顯露。目前,制造業層面投入價格上漲快于產出價格,主要經濟體當中工業出廠價格上漲快于消費價格上漲。這也就意味著在生產當中,企業特別是下游企業目前承擔著比較大的成本上漲壓力,進而也可能會到導致利潤的損失。成本沖擊已經在下游消費品制造業中顯現出來,如果再進一步疊加半導體行業供給缺口、國際物流不暢、國際運輸狀況的緊張以及國際運費上漲等因素,制造業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加。

我國目前情況與歐美類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我國通脹的壓力還沒有全面地體現,消費價格指數CPI還是處于相對低位的狀況。目前主要是下游工業企業承擔比較大的成本上升壓力,但比較麻煩的是,經歷疫情沖擊和過去一年左右的艱難度日,很多企業事實上已經沒有能力承擔進一步的成本沖擊以及由此帶來的虧損壓力。同時,大量的中小企業集中在下游消費品制造業,本身抵抗成本沖擊的能力就非常弱,這就意味著它需要進一步向下轉嫁成本。一旦出現這樣的轉嫁,就帶來最終消費價格大幅攀升,同樣會對家庭消費產生巨大沖擊,此時家庭消費需求的復蘇乃至整體經濟復蘇過程可能就會受阻。

最后,報告對于當前大宗商品上漲帶來的困境提出了政策建議。

1、面對這樣的成本上升壓力及其帶來的通脹壓力,一般意義上的貨幣政策是沒有太大作用的,簡單地退出貨幣寬松政策并不能解決問題。這時候需要更多考慮的是,面對這樣的必然成本上升的壓力,如何在上中下游企業、生產者和需求者之間合理地分擔成本。

2、要對沖和緩解特定行業和企業的成本上升壓力。下游消費品制造行業的企業面臨比較大的成本上升壓力,并且目前已經產生了一些生存危機。相關研究表明,這類企業的成本對稅費也是非常敏感的,這時候需要通過相關的政策,在大宗商品漲價所導致的成本上升壓力之下,通過政策對沖和緩解其它費用的成本,進而緩解它整體成本上升的壓力。

3、面臨成本和價格大幅度上升,很多企業的流動性可能開始出現問題,這時候需要提高對特定行業、特定企業的資金支持,從而應對其成本上升帶來的資金壓力。此時貨幣政策能夠發揮作用的空間相對比較小,更多的還是在財政層面去發揮它的成本分擔、對沖和緩解的功能。

責任編輯:張洽棠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