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五年8億多元對口幫扶六縣一區
摘要:如今,武漢大道、東湖路、武昌街、江夏街、硚口廣場等以武漢元素命名的基礎設施在六縣一區隨處可見,“武漢印象”扎根各地百姓心里,武漢和六縣一區“一家人”的深情厚誼不斷彰顯。
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武漢市發改委組織市財政局、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同志再次來到對口支援與幫扶秭歸縣、興山縣、鄖西縣、來鳳縣、五峰縣、大悟縣及神農架林區(簡稱六縣一區),開展幫扶回頭看,再次檢查“十三五”8.1億元幫扶資金落實到位情況,用真情丈量對口幫扶路。
真情幫扶寫在一個個項目里
據武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以來,武漢市按照國家和省里要求,強力推進武漢市對口支援省內六縣一區各項工作,助力六縣一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有力促進了六縣一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按照要求,武漢市編制印發了“十三五”期間對口支援五年工作規劃。這期間,武漢市共支援幫扶六縣一區項目資金及物資折合款逾8.1億元,其中規劃項目資金逾4.52億元,共支持了來鳳縣武漢大道四期工程、五峰縣文廣中心、神農架林區衛生應急能力建設、鄖西縣馬頭山羊產業發展項目、秭歸縣屈原鎮樂平里楚文化街基礎設施建設、大悟貧困村精準脫貧等92個民生、產業等規劃項目建設;武漢市直機關、各區及企事業單位等支援資金約3.59億元,支持六縣一區基層民生和產業發展等項目建設達300余個。
如今,武漢大道、東湖路、武昌街、江夏街、硚口廣場等以武漢元素命名的基礎設施在六縣一區隨處可見,“武漢印象”扎根各地百姓心里,武漢和六縣一區“一家人”的深情厚誼不斷彰顯。
細分七大領域,幫扶更精準高效
武漢市發改委對口支援處處長鄒漢享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十三五”期間,武漢市因地制宜、精心謀劃,為六縣一區量身定制產業、教育、醫衛、科技、人才、消費和旅游七大領域扶貧項目。道路不通的修路搭橋、產業落后的引進企業、教育落戶的培訓師資等等,通過細分領域,使得精準對口幫扶更高效。
“造血”是核心。5年里,武漢市先后有120余家企業赴六縣一區,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合辦企業,助力產業發展,為貧困地區“造血”。近200家武漢企業在漢舉辦招商引資對接會,在漢舉辦旅游、農產品等專場推介會80余場次,每年邀請各受援地參加“食博會”、“農博會”、“健博會”、“茶博會”、“農業嘉年華”活動,在全國各大城市巡回開展名優創新產品展銷會,支持當地特色產品“零門檻”進入武漢各大超市銷售。據統計,5年間,武漢市相關市直單位、企業、中小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與六縣一區簽訂合作協議、結對幫扶協議、意向框架協議100余個,幫助六縣一區銷售農副產品逾2億元。
“通過細分幫扶領域,使我們的對口幫扶更精準、更高效。”鄒漢享說。
用真情丈量對口幫扶路
前人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武漢先后為五峰和來鳳修建了兩條武漢大道。其中來鳳縣修建的武漢大道援助資金達到4567萬元,五峰縣修建的武漢大道共支援4000萬元。五峰縣居民孔程晨告訴記者,自從縣里修好了這條出城的武漢大道,現在出城要比原先節省時間30分鐘左右。“這就是一條便民路,更是一條致富路,有了這條路,我們致富提速了。”孔程晨開心地說。
真不真見行動,這些年,武漢用真情行走在對口幫扶路上,幫扶項目數不勝數,其中,重大項目就不少。武漢市政建設集團、中鐵大橋局、武漢市市政路橋公司合作投資21億元的湖北省首個公路PPP項目——秭歸長江大橋于2019年9月27日建成通車,實現了峽江兩岸人民千百年“天塹變通途”的夢想。
武漢幫助來鳳縣引進金祈藤茶等企業落戶當地,直接帶動2760余戶貧困戶就業脫貧致富。幫助引進武船落戶大悟,打造武船大悟軍民融合產業園,已落戶武船高層鋼結構、潤翔重工、皓潤精密銅導線、紅冶高端合金鋼等4個項目,其中已建成投產3個,年產值過20億元。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窮的根本,“十三五”期間,武漢市支持六縣一區16所學校建設用于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同時開放武漢市教育云平臺,讓六縣一區師生共享武漢優質教學資源;安排各地近400名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骨干教師以及40名中小學校校級干部參加武漢市教育干部培訓,有效提升了六縣一區校級干部和師資隊伍素質。
5年間,武漢市向六縣一區醫療衛生系統開展人財物對口幫扶,其中捐贈資金達1000余萬元,用于醫療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設備采購、衛生信息化建設、公共衛生能力提升等。捐贈醫療設備累計金額2507.4萬元;組織全市27家醫療衛生單位和五峰縣14家縣、鄉醫療衛生單位建立對口支援結對關系;建立遠程醫療會診中心,開展遠程會診、互動式遠程教育和業務臨床指導,讓當地人民在縣內就能享受到國內一流專家的高質量醫療服務,為各地培訓醫衛人才1000余人次。
這些年,武漢市共選派了95名優秀干部人才赴對口支援地區掛職,助力各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時接收了鄖西、大悟、來鳳三縣共59名干部來漢掛職、跟班學習,提高他們業務素質。為六縣一區培訓基層黨政干部、村“兩委”班子成員、村后備干部、網格員和產業發展帶頭人約1500人,努力打造一支永不落伍的專業人才隊伍。
在科技扶貧方面采取“科研機構+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推廣示范動植物新品種近30個,大幅提高了種養殖戶的收入。僅2017年,鄖西縣馬頭山羊飼養量達52萬頭,出欄量28萬頭,產業收入達3.65億元。
就業是民生之本,武漢市每年為大悟縣、鄖西縣舉辦“就業扶貧勞務對接暨情系漢企招聘直通車”活動,五年間,為兩縣開展“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12場次,共組織362家企業參加招聘,提供就業崗位23000余個。
回頭看更是親情的延續
武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這次相關市直部門來到六縣一區開展回頭看,主要目的就是想看一下幫扶的項目是不是真的落實了,資金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是不是真的讓百姓受益了。
據悉,這次回頭看檢查組事先制定了檢查表格和檢查事項92個,組成的20余人的隊伍兵分三路對92個規劃對口幫扶項目一一認真檢查。通過看現場、查資料,查看經費落實和使用情況、查項目建設進度。通過近半個月的認真細致檢查,92個對口幫扶項目全部實施,沒有發現遺留問題。
五峰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鄧紅靜介紹,十三五時期,特別是在五峰縣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武漢市對口精準支援,在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了大量的援助項目,如縣文廣中心、縣人民醫院、縣高級中學等項目,都是武漢市援建的,為五峰縣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21萬土家兒女永遠銘記武漢市的大愛和深情厚誼。”鄧紅靜說。
來鳳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費國華介紹,近年來,武漢市從項目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促使來鳳縣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鳳人民心存感激,這次回頭看更是親情的延續,充分說明武漢和我們是一家人,充分體現了武漢把好事辦好、把好事辦實信心和決心。“下一步,我們將在武漢市的持續和幫助下,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一定會續寫來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