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武漢市作為標桿城市在全國優化營商環境會上交流經驗

2021-06-21 11:29 中國發展網
優化營商環境

摘要:截至目前,已經實現了對31個?。▍^、市)的全覆蓋。通過3年來的評價實踐,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提高,評價工作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引領和督促作用持續顯現。

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國家發改委在蘇州召開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現場交流會。會上,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參評城市代表圍繞開辦企業、勞動力市場監管、辦理建筑許可等中國營商環境評價18個指標領域,先后分享了國內國際先進做法、推動營商環境快速優化提升的典型經驗,并相互進行了點評交流。武漢市在會上做了經驗交流和點評發言?! ?/p>

武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自2018年以來,牽頭建立并不斷完善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的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截至目前,已經實現了對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通過3年來的評價實踐,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提高,評價工作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引領和督促作用持續顯現。

近年來,武漢市堅持以企業群眾辦事需求為導向,以“四辦”改革為抓手,著力打造規范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政務服務“不打烊”

疫情期間,為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通過網上受理辦理、24小時自助政務服務等方式,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不見面審批,打造政務服務“不打烊”,全市受理政務服務辦件443.1萬件,網上辦件占比96%。為疫情防控所需物資生產、項目建設提供特事特辦審批服務,全速助力火神山、雷神山等重點項目建設。依托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服務保障復工復產,全市1萬多家“四上”企業在1個多月時間里實現“應復盡復”,1326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全面復工。

武漢市作為封控時間最長、受疫情影響最大的城市,在去年一季度GDP下降40.5%的情況下,全年經濟總量達1.56萬億元,重回全國城市前十,被譽為疫后重振的“風向標”,“不打烊”的政務服務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四辦”能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武漢市政務服務工作始終以“四辦”改革為主線,每年聚焦一個主題,重點突破、逐年提升。先后圍繞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證照歸集與數據共享、“五減”“五通”及高效辦成一件事,有序推進改革任務落地落實。全市政務服務事項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比例分別達到76.23%、99.21%、90.01%、99.92%。

為了全面優化再造政務服務流程,武漢市推進“五減”(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跑動次數),持續對標國內先進城市最優標準,從申請條件、申報方式、受理模式、審核程序、發證方式、工作機制六個方面,系統重構審批流程,將跨部門、跨處(科)室的多個事項,整合成符合企業群眾表述習慣的“一件事”;推行“一事聯辦”,實現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減事項、減環節、減時限、減材料、減跑動。

圍繞用戶通、系統通、數據通、證照通、業務通“五通”,不斷完善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功能,推動系統對接。深化電子證照應用共享,推動實現證照信息自動關聯獲取、線下辦事免交實體證照。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探索“智慧審批”和“秒報秒批”。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推行電子證照等核驗數據全程上鏈“一碼亮證”。

在企業開辦領域,全面實施“210”標準,將開辦時間壓減到1天內;在工程建設領域,不斷完善工程建設并聯審批系統功能,深化幫辦代辦服務,開展“承諾可開工”試點,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壓縮至45個工作日以內;在不動產登記領域,實現一般事項即辦即結和高頻事項1個工作日內辦結、23項業務“網上辦”;依托區塊鏈中樞能力,創新推出“稅鏈通”服務,新建商品房網上辦理不動產證時間壓縮至原來一半。

不斷優化線上線下服務

近年來,武漢市深化綜合窗口集約服務,以“一件事一次辦好”為原則,以群眾滿意度為標準,不斷優化線上線下服務,持續完善政務服務大廳綜合窗口設置,完善綜合窗口收發件系統功能,做到“一窗受理、并行辦理”。

通過擴大“通辦”“就近辦”,聚焦戶政、社保公積金等領域,打破企業群眾辦事注冊經營地、戶籍所在地限制,實現民生高頻事項“全市通辦”。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及部分沿海城市簽訂合作協議,以設置專窗、自助機聯通等方式,推進跨省跨市通辦。完善一體化24小時自助政務服務體系,推進實現300項高頻事項“就近辦”。

據悉,目前,武漢市已經完成政務服務評價國家標準試點工作。已經將“好差評”和地方特色的“雙評議”有效融合,實現評價事項、評價對象、評價渠道全覆蓋。服務優不優,群眾說了算。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