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推廣零碳汽車,完成全球最高強度碳排放降幅

2021-09-06 11:09 中國發展網
綠色低碳 “雙碳”目標 氫能源

摘要: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我國將面臨巨大的挑戰,發展公共交通、智能交通、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等零碳汽車是交通領域技術競爭的高地之一,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舉措。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在第十七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以下簡稱“泰達汽車論壇“”)開幕大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發表了題為“推廣零碳汽車,完成全球最高強度碳排放降幅”的演講。解振華指出,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我國將面臨巨大的挑戰,發展公共交通、智能交通、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等零碳汽車是交通領域技術競爭的高地之一,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舉措。

解振華表示,交通是重要的碳排放部門,當前我國交通領域碳排放占碳排放總量10%左右。截至2020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2.8億輛,千人保有量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隨著城鎮化規模擴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個人家庭使用交通工具需求還會增長,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趨勢下,主要發達國家大力推動綠色低碳交通,提出了汽車行業零碳轉型目標。德國提出到2050年實現全部乘用車電氣化,法國提出到2040年所有乘用轎車輕型商用車不再使用化石燃料,荷蘭、西班牙分別提出2030、2040銷售乘用車全部電氣化,挪威提出2025年銷售的乘用車和輕型貨車全部電氣化,英國提出2030年停售燃油乘用轎車和廂式貨車,日本提出2035年在新車市場停售汽油車,美國提出2030年新能源車占新車銷售50%。黨中央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2020年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超過600萬輛,呈高速增長趨勢,今年上半年增加110多萬輛,與此同時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國,技術方面已經形成領先優勢,發展高質量新能源汽車是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的關鍵環節和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組成。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排放大國,我國的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仍處于中低端,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仍超過50%,單位GDP能耗約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完成全球最高強度碳排放降幅,相比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我國碳達峰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將顯著低于這些國家的碳達峰時的水平,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盟大約需要70年時間,美國需要45年,而我國要力爭用30年完成,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需要全社會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已經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正在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將陸續很快地發布頂層設計的指導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政策措施與行動,各部門、各地方行業、企業都需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采取措施,加速轉型和創新。

最近發布的聯合國政府間專家委員會報告顯示,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致使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高溫、干旱、暴雨、洪澇等極端氣候事件變得更加頻繁,氣候變化已經不是未來的挑戰,而是眼前的威脅,需要各國攜手應對。

面對氣候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挑戰,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南非、墨西哥等很多發展中國家,紛紛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世界正迎來一場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能源革命、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我國一貫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實施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把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2020年GDP較2005年增長超過4倍,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的解決,同期實現了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5.9%,提前完成我國對國際承諾的到2020年的目標,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初步脫鉤。

2020年9月22日,中國領導人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宣布,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碳達峰、碳中和將帶來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我國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