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汪三貴:“十四五”期間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過渡期 要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2021-09-30 10:59 中國發展網
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 “十四五”期間

摘要: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五個部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多方面的考慮。脫貧攻堅期間在產業發展、生態宜居、教育保障、醫療保障、鄉風文明、體制機制與基層治理等方面的實踐,為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建設和政策制定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新一期政策簡報《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作者為人大國發院研究員,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汪三貴。作者分析指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我黨為實現黨的兩個百年戰略目標制定的重要戰略,兩者的邏輯關系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從時間上看,脫貧攻堅短,鄉村振興長;其次,從對象上看,脫貧攻堅主要針對貧困地區,鄉村振興主要針對所有農村區域和農村人口;最后,從目標上看,脫貧攻堅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鄉村振興緩解相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

“十四五”期間是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過渡期,設置過渡期的主要目的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因此有以下幾點要求:首先,過渡期的底線任務是防止規模性返貧與新增貧困人口出現,要在全國各地建立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通過針對性幫扶實現貧困戶的動態清零,同時建立后評估機制防止扶貧成果出現反復;其次,過渡期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提升,不斷提高脫貧人口工作技能與收入水平,使其遠離返貧風險;最后,過渡期要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將脫貧攻堅體制、機制和政策逐步轉向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五個部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多方面的考慮。脫貧攻堅期間在產業發展、生態宜居、教育保障、醫療保障、鄉風文明、體制機制與基層治理等方面的實踐,為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建設和政策制定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                

作者簡介

汪三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多個國際發展機構咨詢專家。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公開出版學術專著17部,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榮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第四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和國務院扶貧辦首屆“友成扶貧科研成果獎”;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全國扶貧開發先進個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簡稱“人大國發院”)是中國人民大學集全校之力重點打造的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現任理事長為學校黨委書記靳諾教授,院長兼首席專家為校長劉偉教授。2015年人大國發院入選全國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并入選全球智庫百強,2018年初在“中國大學智庫機構百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人大國發院積極打造“小平臺、大網絡,跨學科、重交叉,促創新、高產出”的高端智庫平臺,圍繞經濟治理與經濟發展、政治治理與法治建設、社會治理與社會創新、公共外交與國際關系四大研究領域,匯聚全校一流學科優質資源,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對中國面臨的各類重大社會經濟政治問題進行深度研究。

人大國發院以“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引領者”為目標,以“國家戰略、全球視野、決策咨詢、輿論引導”為使命,扎根中國大地,堅守國家戰略,秉承時代使命,致力于建設成為“最懂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智庫”。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