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報告:加快推進綜合性改革 防止由于不協調所產生的資源錯配
摘要:要加快推進綜合性改革,通過綜合性改革將供需兩端國內國外、周期性結構性問題進行綜合處理,防止由于不協調所產生的資源錯配,進一步將經濟導向新發展格局。
中國發展網訊 10月18日,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比上半年兩年平均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表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主要宏觀指標總體處于合理區間,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國際收支保持平衡,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對此,10月2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第50期)于線上舉行,本期會議聚焦“回歸、成本沖擊和跨周期調節下的中國宏觀經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CMF主要成員于澤代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團隊來發布十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報告。
報告認為,三季度國民經濟總體保持了恢復的態勢,主要宏觀指標仍然處在合理區間。經濟雖然增速有所下行,但沒有突破合理區間,工業實現了超額恢復。但目前服務業今年受制于金融防風險等問題,在恢復上尚需時日。投資總體保持穩定。在就業良好條件下,居民收入能夠得以迅速提升,中國經濟呈現了在經濟復蘇過程中保持了經濟發展的韌性,實現了增長帶來的民生改善態勢。
報告提出六方面政策建議:
第一,強化跨周期調節。當前供需兩端都會面臨政策的沖擊。但更主要是在回歸,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全球正在進入新的靈活積累模式。這種情況下跨周期有兩個維度,一是跨越周期,破解中國的結構性問題促進長期增長。二是跨出周期,打破現有的經濟循環模式,這是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要突破現有格局,以數字基礎為支撐,共同富裕為基礎,雙碳建設為方向,打破目前的靈活積累模式。
第二,短期內要以降成本為短期政策核心,對沖將要面對的很大的供給側沖擊。一是財政可以結構性減稅,更需要調整支出,保證結構性減稅可持續直達。二是可以考慮貨幣政策降準,以低成本資金取代高成本的公開市場投放。三是進一步推動物流體系改革。
第三,以制度擴大總需求。短期內可以通過汽車維持消費的托底作用,同時著力破解區域城鄉一體化,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第四,保持企業的合理利潤。目前在有些行業調控中對企業利潤擠壓非常嚴重,這對調控的持續性有不利因素,需要在調控中進一步調整。
第五、要進一步穩定政策預期,讓企業有明確長遠的規劃。
第六、要加快推進綜合性改革,通過綜合性改革將供需兩端國內國外、周期性結構性問題進行綜合處理,防止由于不協調所產生的資源錯配,進一步將經濟導向新發展格局。
會議最后,對于中國經濟政策的選擇,各位專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對于當前這種局面,持續復蘇經濟常態化至關重要。”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
在他看來,中國是全球刺激政策、疫情扶困政策等超常規政策率先回收,宏觀經濟政策常態化的國家。一定要認識到中國經濟常態化之后,真正的陣痛期將要出現,必定要在財政收支體系以及房地產大調整中產生影響,這實際上需要在疫情后做好準備。
“經濟政策的總量從過去非常規擴張政策,不能簡單的退到常態化,而是應該退到常態化的擴張政策層面,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保持總體擴張依然是疫情期間和后疫情期間的一個基本基調。”劉元春表示。
應對目前疫情的不確定性,世界的不確定性,戰略轉換的不確定性和大的結構的不確定性,在政策考量上需要更高的水平,而這一更高的水平要求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要有全面改革和新的思路,這樣才能避免過去出現的一系列的宏觀協調失靈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不管從預期還是從中國自身經濟增長的周期,還是從目前遇到的特殊困難來看,當前整個經濟政策上還是要保持相對寬松的政策張力,這要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監管政策配套協同?,F在一些重點領域能夠做到確保資金,但部分行業資金短缺也要加大政策力度,這些政策帶有某種應急性,要看到明確的效果。”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 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表示。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提出兩個方面的政策建議,一是消費,二是投資。消費分短期和長期,長期政策根本性就靠共同富裕政策,共同富裕政策重點是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為關鍵,當然也要幫他們降成本。短期的消費政策可以適當用一些消費券,當前消費結構里最不行的是餐飲和服飾,發相應的消費券,實際上對他們的消費刺激作用更加明顯。投資方面,我們要擺脫對房地產和基建這兩個高杠桿行業的長期依賴、找到新的增長點,雖然這個新的增長點我們已經找了十年也沒有完全找到,但是未來可能要投入比較大的就是“碳中和”,這里帶來很多工業和制造業的再造過程,一是新能源本身產業鏈的構建,從新能源汽車到電池到電解液、到化工。再就是新能源再造過程中對整個中國工業體系會進行再造,這一方面是未來很重要的改善領域。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