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都:疫情防控一線的“偵察兵”“排雷兵”
摘要: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新增確診、密切接觸者的人數不斷變化,每天早上起來查看最新通報的數據成為大家最關心的事,而這些數據就出自于疾控部門。
中國發展網訊 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患者確診的重要依據,是臨床快速確診病人、采取后續診療的關鍵環節。甘肅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隴南市武都區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天采集樣本、密切追蹤,每當接到調查任務,他們身穿防護服上陣……在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他們始終挺立在疫情防控陣地的最前沿。
流調“偵察”:與密接人面對面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新增確診、密切接觸者的人數不斷變化,每天早上起來查看最新通報的數據成為大家最關心的事,而這些數據就出自于疾控部門。
每天早上,武都區疾控中心的流調隊員接到疫情協查函后,便開始了一天的流行病學調查、采集生物樣品工作,他們中間有一些人已經連續奮戰超過13天,有些人忙完一天的工作已經是次日凌晨。
流行病學調查組是這支隊伍的“偵察兵”,尋找病因和危險因素、聯合相關部門追蹤密切接觸者……這些工作雖如大海撈針,卻像偵探破案,不能放過蛛絲馬跡,也不能留下一點漏洞。與可疑病例、密切接觸者面對面近距離接觸,他們時刻還要承擔被感染的風險,他們是一組技術含量最高、風險最大的“尖兵”。在每次調查處置中,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流調,第一時間尋訪和追蹤密切接觸者,第一時間對病例進行隔離治療和隔離留觀,第一時間將調查情況匯總上報,是每位流調隊員必須完成的任務。
47歲的任貴清是武都區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科的科長,從事公共衛生行業27年的他,從10月18日蘭州出現確診病例以來每天都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常說:“流行病學的調查工作相當于整個疫情防控工作的龍頭,如果沒有很好的流調,那么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實將會相當困難,所以我們的流調隊員相當于是疫情防控中的‘偵察兵’,而流調檢驗組就是疫情防控中的‘排雷兵’。我們只有知道病毒在哪兒?怎么來的?才能更好的預防和打敗它。”
確診病例都去過哪些地方、接觸過哪些人、感染源可能是哪里,這些信息都是制定疫情防控措施的關鍵依據,而這些都需要流調人員從繁雜的信息當中抽絲剝繭逐一落實,也正是因為有他們的默默無聞的付出和快速高效的流調溯源,才讓我們實現了對病毒的 “圍追堵截”。
檢驗“排雷”:每次操作都有被感染風險
如果說流行病學調查組是流行病學調查處置中的“偵察兵”,那流調檢驗組,就是流行病學調查處置中的“排雷兵”,他們采集可疑病例生物樣本,將生物樣本運送至指定檢測機構,為病例的盡早確診、對癥治療提供可靠的實驗室數據支持。采集鼻咽拭子、運送核酸檢測樣本、進行樣本檢測……他們接觸的是有可能含有病毒的污染源,檢驗組人員對可疑病例生物樣本的每一次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風險。
劉瑞麗是武都區疾控中心一名年輕的檢驗員,她每天和同事們一起要檢驗400-500份的核酸樣本,連續的加班熬夜已經成為了她工作的常態。10月26號晚上7點,劉瑞麗像往常一樣收拾東西準備出門上班,這時7歲的兒子突然跑過來抱著媽媽,眼淚汪汪的對她說:“媽媽,你能不能今天不上班?多陪我一會兒?”劉瑞麗說:“寶寶聽話!你知道媽媽的工作就是‘病毒獵手’??!而且單位上還有那么多的叔叔阿姨都在加班,媽媽也不能當逃兵。”聽完這話劉瑞麗的孩子默默的擦干了眼淚,故作堅強的說:“媽媽,你上班去吧!你要像奧特曼一樣打敗更多的‘病毒怪獸’!”轉身出門后的劉瑞麗匆匆擦干了愧疚的淚水,繼續奔赴戰“疫”一線。
而像劉瑞麗一樣的檢驗員還有很多,任華萍、張曉冬、王麗、鞏玉娟、唐芳蘭……這些年輕的媽媽們都日夜堅守在防控一線,她們每次進檢測室之前必須做到三級防護,穿防護服、戴防護口罩和面罩,然后進行核酸提取、體系配制、程序調試、上機檢測等一系列工作。同時,她們每天還要將當天的核酸檢測結果,第一時間錄入到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方便群眾查詢,通常當她們忙完這些工作走出單位時已是次日凌晨或者清晨。她們顧不上守護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卻默默的把自己擋在了疫情面前,為身后千萬個我們筑起了堅實的防疫堡壘!(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融媒體中心王肖晶 焦小菊 李劍超)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