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第二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 青年學者專場(一)”專題研討會在京舉辦

2022-01-27 10:31 中國發展網
青年學者 選題 老齡化

摘要: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從論文選題、新意亮點以及今后研究建議三方面出發,肯定了獲獎學者選題的時效性、學理性和應用性,贊揚了各位學者在對待科研時的鉆研態度。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1月24日下午,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和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 青年學者專場(一)”專題研討會在京舉辦。本次研討會邀請“第二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青年學者學術論文”五位優秀論文一等獎作者代表主講。

本次專題研討會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秘書長、信息社會50人論壇秘書長林茜主持,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盤古智庫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陸杰華,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曾紅穎作為點評嘉賓出席。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旗戟,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研究員李佳等多位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參會。

獲得“老齡時代·社會力量 第二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青年學者學術論文一等獎的五位作者代表,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社會保障2020級碩士研究生沈彤,鄭州輕工業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馮華超,中央民族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龐仙,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在讀碩士研究生朱語馨,獲得2022年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直博生錄取資格的華東理工大學本科生郭宏旺分別以“中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政策評價與優化路徑”“多子未必多福:子女數量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基于CGSS(2012-2017)數據的實證分析”“數字化時代,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的突出問題及解決方案”“隔代照料對我國老年人成功老化模式的影響——基于2018CHARLS數據的實證分析”“互聯網使用能夠改善中老年群體的抑郁狀況嗎?——基于CHARLS數據的實證分析”為題進行了內容豐富精彩的分享。

沈彤代表的研究團隊評價分析了中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政策的現狀及存在的共性問題。她基于Gilbert社會福利政策分析框架,從分配基礎、供給類型、輸送策略、財務模式四個維度出發,對全國28個試點城市的長護險政策進行了評析。發現我國長護險在試點中依然存在制度覆蓋面窄,失能評估標準碎片化;服務供給內容單一,供給缺乏精準度和動態調整機制;社會化照護合力難以形成,非正式照護缺乏政策支持;過度依賴醫?;穑I資標準有失公平性等問題。據此她提出以擴大覆蓋范圍優化評估標準夯實分配基礎;以按需豐富服務供給、科學制定護理等級銜接供需渠道;以加快培育社會化服務市場構建多元供給體系;以互助共濟、責任共擔原則完善可持續籌資機制的優化路徑。

馮華超通過考察在“全面三孩”的政策背景以及家庭養老弱化的現實狀況下,傳統的“多子多福”觀念在當下社會是否依然適用這一問題,基于2012-2017年CGSS數據,通過考察子女數量對老年父母幸福感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發現:(1)從整體來看,子女數量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呈現“倒U型”,經工具變量與替代變量檢驗后,這一結論具有穩健性;(2)從子女性別結果來看,擁有任何子女性別數量組合的老年人幸福感都要高于沒有子女的,一兒一女的老年人并不是幸福感最高的,一兒多女的老年人幸福感程度最高;(3)子女數量對老年父母幸福感的影響存在差異,兒子數量與女兒數量對不同性別、健康狀況以及城鄉的老年父母影響不同;(4)從影響機制來看,子女數量通過階層地位、閑暇活動、房產狀況對老年人的幸福感產生影響,但兒子數量與女兒數量的中間傳導影響具有較大差異。因此,傳統社會形成的“多子多福”“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等觀念仍有其存在的社會經濟土壤,“多子多福”和“多子未必多福”在當前社會中會同時存在。

龐仙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當前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后,隨著日常生活中數字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現象越來越明顯的現狀,采用調查問卷、訪談、觀察的方式,調查了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的情況、困難及態度和中青年人群體對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的態度,著重討論了城鎮和農村的老年人面對智能化產品的區別、少數民族地區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的需求。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智能化產品使用復雜;老年人內部存在極大多樣性、差異性;老年人對謠言、詐騙辨別能力弱。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加強手機、電視等智能終端產品的適老化研發;以差異性、針對性的原則有效推廣智能技術;提高老年人的警惕意識。最后根據研究結論分別設計了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的原型,以期對適老化設計及應用有所啟發。

朱語馨將目光聚焦于成功老化這一議題,她表示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讓老年群體實現成功老化已經成為社會和學界的重要議題。我國現代社會家庭規模正趨向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老年人提供的隔代照料行為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她使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18 年的數據,探討隔代照料行為與老年人實現成功老化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發現我國老年人老化程度較為成功的比例為22.14%;提供隔代照料且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成功老化程度最好;在婚、低齡、有個人收入和養老金、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城鎮男性老年人更有可能實現成功老化;老年人的隔代照料行為與成功老化的多個維度呈現顯著相關。在此基礎上,社會要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有差異性的支持政策,家庭也要更多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幫助老年人實現成功老化。

郭宏旺利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采用傾向得分匹配(PSM)與內生轉換模型(ESR),探究了中老年群體互聯網使用行為對于抑郁狀況的影響。研究發現,互聯網使用行為受到性別、年齡等人口統計學變量與工作類型、是否享有低保、家庭規模等社會資本變量的雙重影響;經濟優越、教育水平高、年齡越低的中老年群體使用互聯網的可能性越大;互聯網使用能夠有效改善中老年群體的抑郁狀況,最高可降低抑郁得分2.933分,能夠減少24.79%的中老年抑郁癥患病人數;異質性分析發現互聯網使用對于60歲以上農村女性的抑郁改善效果最明顯。因此,其研究結果對于推動互聯網的適老化改造,提高中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抑郁發生率、促進健康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政策含義。

在嘉賓點評環節,兩位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代表評審組進行點評。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曾紅穎老師對獲獎學者時代性、前瞻性和針對性的研究表示贊揚,同時期望各位青年學者能夠繼續積極探索老齡社會存在的相關問題,夯實研究能力,為老齡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為本次專題研討會作出點評與總結。他從論文選題、新意亮點以及今后研究建議三方面出發,肯定了獲獎學者選題的時效性、學理性和應用性,贊揚了各位學者在對待科研時的鉆研態度。同時,陸教授也提出了繼續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多元視角審視研究內容等建議,勉勵廣大青年學者繼續努力,進一步做出更好、更完善的研究。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