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探索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新范式

2022-03-01 17:39 中國發展網
成都市 公園 城市發展

摘要:成都市錨定“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戰略目標,持續推進營城理念、發展方式、建管模式變革,全面開啟公園城市建設。

張惠遠 李君

2月10日,四川省成都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獲得國務院批復,成都市生態文明建設迎來新任務、站上新起點。成都市錨定“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戰略目標,持續推進營城理念、發展方式、建管模式變革,全面開啟公園城市建設。

第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府治水展現山水人城和諧美麗宜居之地。

成都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把治水作為建設公園城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突破口,成都積累了一定經驗。

加強頂層設計和源頭治理是關鍵。不斷完善監管體系,構建目標績效考核體系,建立了“市級河長主督、縣級河長主治、基層河長主管”的工作機制。深入推進“供、排、凈、治”一體化改革,對全域供水、排水、凈水、治水實施閉環管理,構建覆蓋水源地、水廠、用水戶、排水戶、污水收集、城市排澇、污水處理的系統管理體系。

堅持問題導向是推動生態環境向好的先決條件。突出治理重點,開展攻堅行動,按照一年治污、兩年筑景、三年成勢的時序要求,以“治水、筑景、添綠、暢行、成勢”為途徑,開展江安河二江寺斷面消劣專項行動、錦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行動、錦江流域水生態治理行動,推動截污、清淤、補水同向發力。

保障飲用水安全是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通過完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法律體系,進一步規范了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及相關管理活動。持續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延伸或者跨村、跨鄉鎮聯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設。在取締一批水質不達標的水源地的同時,加快推進備用水源地建設,著力解決單一水源問題。

第二,“雙碳”目標引領低碳賦能,構建“碳惠天府”機制,打造碳中和先鋒城市。

降碳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戰略方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公園城市建設的內在要求。成都市立足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開展碳中和先鋒城市建設,打造了“碳惠天府”品牌,為實現碳中和奠定基礎。

以探索低碳發展新機制為切入點,提出以“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為路徑的碳普惠建設思路,制定了餐飲、商超、景區、酒店等領域低碳評價規范,引導相關企業推行低碳管理、實施碳中和公益行動等。設立碳普惠專家委員會,組建低碳發展協會,搭建政府與社會、企業和科研機構低碳發展溝通平臺。

以產業低碳轉型為著力點,通過深入實施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持續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建立目標責任制,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和消納力度,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推動環境資源向資產轉變,實現生態有價。

以共治共享為落腳點,加快重塑美麗宜居城市空間形態,深化公共交通領域低碳場景建設,全面落實綠色建筑標準。建設完善綠色公益平臺,依托各類低碳場景,周期性開展公眾體驗活動,通過線上平臺對市民綠色出行、節水節電等行為發放碳積分獎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三,探索實踐創新,公園城市建設引領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新范式。

成都市圍繞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探索出了一條全球借智探索研究、群策群力創新實踐、建章立制固化成功經驗的公園城市建設之路。

以科學研究為引領,探索公園城市建設。邊研究邊實踐,聯合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開展重大課題研究、舉辦多屆公園城市論壇,探索出了具有成都特色的公園城市建設道路。2020年,研究提出了公園城市指數(框架體系),從15個方面為公園城市建設提供了目標導航和度量標尺。

以制度創新為抓手,規范公園城市建設。通過強化政策創新、推動機構創新、突出規劃創新、探索標準創新,高位推動公園城市建設。2018年,先后成立全國首個公園城市規劃研究院和全國首個公園城市建設局。提出以公園社區為基本單元建設公園城市的理念,將公園社區按不同重點分為綠色社區、美麗社區、共享社區、人文社區、活力社區、生活社區打造建設。成都市未來公園社區建設日前正式啟動。

以全方位轉變為重點,創新公園城市建設。持續深化城市發展理念、工作開展方式、經濟組織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方式變革,推動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突出以人為本、以城聚人、以城促產,構建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以“街區制”理念全面推進公園街區建設。

(作者單位:張惠遠,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李君,四川省成都市生態環境局)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