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全國人大代表孫維:加快完善社區居家養老領域法治和標準體系建設

2022-03-05 11:01 中國發展網
養老服務 民間資本 社會各界

摘要: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的參與,實現由政府單一籌資渠道向政府、企業、個人等多方面共同籌資的轉變。將資金補貼、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補貼和優惠政策真正落實到位。

“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如何解決好3億多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迫在眉睫。截至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社區居家養老成為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方式。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廣播電視臺播音部主任孫維認為,從實踐看,我國社區居家養老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

一是我國養老服務缺乏上位法,養老標準尚不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和標準體系有待完善。養老服務是實現“老有所養”的重要制度支撐,應當通過立法為老年人獲得養老公共服務提供法律保障。我國養老服務政策已經成熟,多個省市出臺了多部地方性養老服務法規,但國家層級的立法尚未出臺,我國養老服務市場缺乏統一和全面的上位法加以監督和規范。此外,作為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有待完善。截至2019年,我國已發布和在研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國家標準3項,發布行業標準1項、省級地方標準49項,覆蓋日間照料、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陪同就醫、助餐、助浴、服務設施配置、宜居社區建設等內容,但現有標準主要集中于機構養老服務領域,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標準較少,國家標準甚至為零,存在較大漏洞。特別是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相關人員(服務對象、服務人員)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的強制性標準依然空白。

二是社區居家養老人才隊伍不足,服務水平不高,內容不夠豐富和多樣化。社區養老服務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服務人員。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數量不足30萬人,距離達到《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培育1000萬養老服務人員”的目標有巨大提升空間。從業人員素質方面,當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整體上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就業相對困難,提供的服務內容較為單一,主要是基本日間照料護理,絕大多數無力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康復護理服務,更談不上心理慰藉、患病治療等增值服務。調查顯示,老年群體在日常生活照顧、緊急救助、精神慰藉等方面呈現出日益增長的需求。現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存在明顯供需錯位,精神關懷嚴重不足問題。其中面向特定人群,如空巢、獨居、孤寡、高齡等老人的醫療護理、心靈干預、精神慰藉等服務亟需改善。

三是社區居家養老機構盈利能力較差,人力成本較高,管理和運營經驗不足。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機構的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政府補貼、照料服務和助餐服務,其他多為公益性質或低價服務。調研發現,月收入不足五萬的社區養老機構占據一半以上。而在所有收入中,政府補貼占據主要部分,政府補貼占總收入50%以上的驛站高達40%。由于社區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經費及基礎設施費用難以籌措,政府部門經費緊張和基層社區的經濟困難,成為大多數欠發達城市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瓶頸。此外,人力成本高是社區居家養老機構普遍面臨的另一難題。管理人員和護理人員是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主要組成部分。護理員工工資低、工作壓力大,使得養老護理員不僅招收難度大且流失率高。許多企業不得不放低選拔標準,招收非科班出身的養老護理員,這些原因導致許多養老護理員職業素養較低,上門居家養老服務效率低下,服務質量差,形成惡性循環。管理方面,由于缺乏專業對口的管理型人才欠缺,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存在管理水平低下,基本無經驗可循的現實狀況。以上問題都極大制約了我國社區養老機構探索可持續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為更好滿足廣大老齡群體的社區居家養老需求,探索兼具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實現我國社區居家養老事業和產業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孫維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完善社區居家養老領域法治和標準體系建設。做好社區居家養老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構建社區居家養老制度體系。一是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進行立法規范。明確政府職責、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醫療衛生服務和長期護理保障等重要規定和條款,并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內容進行量化,理順各相關部門的職責,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區養老服務資源。二是加快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開展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評估,完善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相關標準建設,進一步規范社區養老服務市場行為,不斷健全社區養老服務的準入、退出制度。

二是優化服務供給,加強社區居家養老人才隊伍和服務品質建設。一是通過加大補貼力度、降低參保繳費基數、提高經濟收入等辦法吸引更多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明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資格認證制度,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加大老年醫學、心理學、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力度,鼓勵大專院校學生到各類養老機構實習或工作,為養老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解決我國社區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欠缺問題。二是以養老需求為導向,逐步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老年人個人信息和社區居家養老需求信息庫。通過上門服務或智能服務為居家老人提供助急、助醫、助潔、助餐以及心理關懷等規范化、多樣性養老服務。

三是豐富服務主體,落實政策支持吸引社會力量進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市場。參照市場標準,強化養老服政策支持的多元性與針對性。一是加大財政投入,通過資源整合、置換、租賃等方式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加以建設或改造,切實緩解社會資本進入社區居家養老領域的經營成本。二是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的參與,實現由政府單一籌資渠道向政府、企業、個人等多方面共同籌資的轉變。將資金補貼、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補貼和優惠政策真正落實到位。三是鼓勵和扶持社會組織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運營養老服務項目,形成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者結合協調聯動機制,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養老服務需求。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