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質加力,適當靠前—2022年就業形勢研判與就業政策研討會成功舉行
摘要:當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就業壓力加大,但就業大局總體穩定。從行業看,目前住宿、餐飲和旅游業面臨較大的就業沖擊,恢復緩慢,但受益于數字經濟的發展,一些新興的數字化行業如傳媒、通信設備、軟件行業就業形勢較好。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辦的《提質加力,適當靠前—2022年就業形勢研判與就業政策研討會》成功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會議采用線上形式進行。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勞動人事學院曾湘泉教授作開場發言。他認為,當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就業壓力加大,但就業大局總體穩定。從行業看,目前住宿、餐飲和旅游業面臨較大的就業沖擊,恢復緩慢,但受益于數字經濟的發展,一些新興的數字化行業如傳媒、通信設備、軟件行業就業形勢較好。他提出就業優先政策要保持可預見性,增加政策儲備,繼續完善就業法律體系建設。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鄭江淮教授主要強調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人才培養。他指出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并未降低,高技能、專業技術人才的規模優勢隨著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將更加突出。建議科學理性的認識我國現階段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采取更有效地政策措施優化人才結構,擴大高層次專業人才的規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馮喜良教授主要從國際形勢變化、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三個社會背景解讀今后的就業工作,他認為當前既要穩定現有的就業崗位,也要開拓新的就業崗位。就業政策提質加力要注重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精準性與可持續性。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趙忠教授認為要厘清周期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警惕短期沖擊與社會結構變革中產生的長期結構性問題的交織,避免將就業市場的沖擊和風險放大。
接下來,其他與會專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心得與體會。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韓克慶研究員從社保費繳費角度,提出要合理降低企業社保繳費率,過高的社保繳費率會降低企業活力、增加企業用工成本、增大逃費欠費等違法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而過低的繳費率一般也意味著勞動者待遇水平的下降,社保費率調整要綜合各種因素。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羅楚亮教授從助企紓困的角度,強調了穩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思路,提出未來要關注疫情、政策預期和外部環境變化對就業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孫文凱教授結合小微企業的調研,認為要關注企業應收賬款資金周轉、加大對小微企業金融支持、改善營商環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劉曉光研究員就經濟周期與就業周期的聯動關系,認為2022年經濟增長目標與就業目標是匹配的,但結構性失業矛盾較為突出,與周期性失業疊加強化,解決就業問題需要內在邏輯一致的一攬子綜合性措施。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教授認為新就業形態在疫情期間緩解了一定的就業壓力,但也要注意到平臺經濟“擴面”效應減弱,新就業形態的“穩就業”功能可能有所降低。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青年教師劉逸楠從社保維度暫時性安排的國際經驗以及救濟金的再分配效應的角度,并在中國情境下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最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應用經濟學院教授丁守海做總結發言。他提出,要關注三個周期和兩個集中,即國內經濟周期和國際經濟周期、中國就業周期和經濟周期、新形態就業和傳統就業滯后的問題,以及疫情對服務業就業和青年人就業沖擊的集中。對此,他重點提出要注重疫情防控的精準性,以降低對就業的打擊面,為就業提供一個更好地恢復空間。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