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廣東“灣區通”工程亮點頻出 “軟硬兼施”助力灣區一體化

2022-05-12 15:38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粵港澳大灣區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的跨境投資空間,穩步擴大居民相互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盀硡^通”工程自實施以來,持續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王璇琰  本報記者  |劉寶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2019年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21年9月,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方案對外發布,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再添新引擎。

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提升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推進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關鍵。近年來,廣東著力推進“灣區通”工程,廣東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要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著眼全局選準切口,圍繞群眾密切關注的交通、通信、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積極作為、率先突破,推動三地規則銜接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一項項大灣區互聯互通民生舉措的出臺,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助力大灣區提升一體化水平。

硬件聯通“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成型

千噸架橋機漫步高空,猶如蛟龍出海,在黃茅海上空正式開啟“搭積木”模式。5月7日,黃茅??绾Mǖ理椖繓|引橋首跨節段梁過孔作業順利完成,吹響了加速工程建設的“沖鋒號”。

如今,大灣區基礎設施加速互聯互通,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正越織越密,讓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照進現實。

跨江跨海通道“成團出道”。已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與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鐵路通道等,架起大灣區橫向“黃金走廊”;通車多年的廣深高速公路、廣珠城際軌道,與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環高速公路等構成縱向骨架。目前,大灣區核心區高速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已超越東京、紐約、舊金山等國際灣區。

“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成型。“十三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全面鋪開,穗莞深城際新塘至深圳機場段、莞惠城際、廣清城際廣州北至清遠段等建成通車,城際鐵路里程達476公里?!稄V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構建以廣佛、深港、珠澳三大發展極為核心,以廣深港、廣珠澳、跨珠江口三大主軸為集聚的城際鐵路網。

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雛形初顯。2018年白云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投產;2019年惠州機場擴容擴建工程T2航站樓順利投產;2020年,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開工;2021年,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T3航站樓工程開工……

跨城跨境通勤持續優化?;洶男峦ǖ狼嗝诎蹲匀ツ?月8日開通以來,目前出入境客流量已突破500萬人次,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月通關客流量將近100萬人次,開通5個多月客流量躍升全國第二。

目前,廣東攜手港澳大力推進城際客運公交化運營,推廣“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逐步實現一張車票、快速換乘的灣區軌道“一小時生活圈”。

規則對接推動8大領域職業資格認可

3月29日,廣州市企業一網通平臺“穗澳通”澳門服務處正式揭牌,通過一站式商事等級服務,創新推動開辦服務前移、離岸全程電子化辦理,便利澳門特區申請人在穗創業投資,快捷落戶廣州。

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廣東加快推動三地打造更加趨同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目前,廣東在CEPA框架下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筑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內辦結。此外,廣東推動制定首批“灣區標準”清單,涵蓋食品、粵菜等23個領域70項標準。

“灣區通”工程加快向民生領域拓展,包括推進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推動在粵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享有本地市民待遇,積極推進粵港澳合作辦學、合作辦醫、職業資格互認等一系列重要內容。

其中,粵港澳三地在醫療衛生合作與防疫數據信息共享等方面實現突破。隨著“港澳藥械通”試點實施,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一年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已引進13種臨床急需進口藥品,以及4種進口醫療器械,為當地產科、腫瘤科、骨科患者帶來新的福音。

職業資格互認為港澳專業人士進一步打開通向內地市場的大門。早在2019年,省人社廳聯合9部門對外印發《關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職稱評價和職業資格認可的實施方案》,積極推動大灣區職稱評價體系、職業資格互認,以促進大灣區人才自由流動。

近年來,廣東持續拓展職業資格認可范圍,在建筑師、律師、醫師、教師、導游等8個社會重點關注的專業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并在全國率先試點面向港澳居民招聘公務員、出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管理辦法。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總校長鄭景亮在香港有30多年教學經驗,去年來到廣州擔任內地首家港澳子弟學校的總校長后感觸良多:“來內地做教育,是因為覺得打造世界級城市群,需要配備優質的國際教育服務資源,我覺得自己過往在香港的經驗,可用在大灣區內地幫助建立起這樣一家匹配的國際學校。”

金融賦活拓展投資空間挖掘產業潛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的跨境投資空間,穩步擴大居民相互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灣區通”工程自實施以來,持續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目前,香港、澳門居民通過代理見證開立內地銀行個人賬戶超18萬戶,拓展銀聯港澳版“云閃付”App、微信和支付寶香港電子錢包等移動支付應用場景,大灣區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務更加便利。

去年2月5日,《關于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諒解備忘錄》簽署,跨境理財通正式推出。隨著“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人民幣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

資金融通流動將更好服務三地產業。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內部金融資本的自由流動,有利于引入更多境外資本,尤其是將港澳地區的金融服務引入內地,灌溉本土經濟,也為港澳的金融機構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指出,金融“灣區通”的核心是要通過資源重新整合帶動大灣區制造業升級,以香港為中心的金融市場可以更好輻射帶動內地產業發展,特別是充分利用港澳相對成本低的資金支持灣區制造業的升級。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