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大金融思想沙龍:商業銀行應關注疫情對不同行業的影響,抓住部分企業潛在的發展機遇從而調整布局

2022-05-17 10:33 中國發展網
大金融思想沙龍 商業銀行

摘要:銀行利潤的下滑主要來自于銀行對實體經濟的讓利、對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支持以及計提撥備和不良貸款核銷。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相對而言信用風險有所增加。區域經營的中小銀行更容易受到疫情的沖擊,影響相對較大一些。

中國發展網訊  4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與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大金融思想沙龍(總第182期)線上研討會成功舉辦。IMI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朱文宇,做主題報告“疫情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和壓力測試”。江蘇蘇寧銀行股份公司董事長黃金老、中國民生銀行合肥分行黨委書記及行長孔慶龍、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及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報告進行了點評并進行研討,沙龍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主持。

會議首先由朱文宇教授做題為《疫情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和壓力測試》的主題報告。報告指出,在后疫情時代,銀行業面臨一系列新的變化和挑戰。數據顯示,從銀行業整體情況看,2019年到2021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凈利潤雖然有所下降,但是總體來說比較平穩。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和資本充足率呈平穩態勢。銀行利潤的下滑主要來自于銀行對實體經濟的讓利、對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支持以及計提撥備和不良貸款核銷。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相對而言信用風險有所增加。區域經營的中小銀行更容易受到疫情的沖擊,影響相對較大一些。

報告強調,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做到全面風險管理,這就要求銀行應從量化的角度了解在怎樣的壓力情景和沖擊下,銀行的某些監管指標可能不滿足監管的要求。商業銀行的壓力測試主要是基于會計報表的壓力測試框架,針對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銀行間傳染風險和復合場景等在內的各種風險沖擊。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2021年對我國銀行業的壓力測試,從資本充足率上看,我國銀行業整體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高風險金融機構數量較穩定,大中型銀行風險程度較低,但銀行業存在一定程度的尾部風險,中小銀行對整體信貸資產質量惡化的抵御能力較弱。

報告提出,商業銀行未來應將疫情可能引起的宏觀變量之間的關聯引入壓力測試模型,重視匯率風險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如何設定宏觀變量間的相關性對壓力測試模型的準確性非常重要。銀行也應根據自身資產負債結構設定適合自身經營情況的內部壓力測試模型。應密切關注疫情對中小企業沖擊產生的銀行業尾部風險。結合中小型銀行經營活動的地域性特點,這些銀行怎樣更好地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支持當地的實體經濟,是疫情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會議研討環節首先由黃金老董事長發言。他從兩個問題出發闡述了觀點。第一問題是宏觀層面疫情的經濟影響及相關的政策建議。前疫情對經濟持續的沖擊正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幾乎是市場主體承受力的極限,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特別是總量政策來發揮作用,如適當調整利率、穩定匯率等。今年以來,銀行業真切地感受到“需求收縮”“預期轉弱”的巨大沖擊,直接表現就是客戶的貸款需求驟減,這是過去多年沒有過的。金融部門采取了較多的扶持政策措施,但是市場主體的經營中斷,選擇躺平的也明顯增多,金融政策的作用有限。企業經營中斷,個人收入中斷,商業銀行的盡調和貸后的一整套風險管理流程也被中斷?,F在不能僅僅出結構性政策,大力度的總量政策才能管用。例如,2008年11月27日利率大降108個點。第二個問題是中小銀行在疫情持續的情況下應當如何自救。疫情持續時間過長,市場主體難以持續經營,銀行業需要采取降低利率、債務重組等綜合措施,紓困市場主體。銀行業也要適應疫情常態化,例如提高全流程的數據風控能力,提高線上貸款業務占比。內部管理上,也要提升遠程銀行、在線辦公管理的能力。

接著,孔慶龍行長從三個角度發表了看法。第一個是信貸優惠政策。給予普惠型小微企業利率優惠;持續推行無還本續貸。疫情以來推進無還本續貸力度較大,手續費應降盡降,對于不好識別的客戶身份的,遵循應降盡降的原則讓利。有效地配置資源,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管理,強化風險成本管理;精細化管理,跟蹤客戶動態,真正能夠讓商業銀行精準識別需要幫扶的客戶。第二個是優化信貸結構在疫情的影響下,短期內零售信貸特別是個人消費金融的需求是階段性下降的,而公司法人客戶的需求相對旺盛,銀行要做出轉型。例如,安徽民生銀行推出了“云快貸”等產品,讓小微企業通過線上在疫情期間避免線下接觸。商業銀行應關注疫情對不同行業的影響,抓住部分企業潛在的發展機遇從而調整布局。安徽省就有一些新經濟、新產業,給商業銀行結構性調整創造了機遇,針對這種情況,民生銀行在安徽成立了科創實驗室,成立了科技支行,著重提供這方面的服務。資管新規后,股份制銀行的創新從產品創新轉向了敏捷開放的科技創新;民生銀行也把敏捷開放作為三大戰略之一。第三個是多方主體配合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主線。在銀行信貸結構中,房產抵押的比例很高,很多系統性風險的產生是由于加總謬誤造成的。很多經營性貸款依賴于房產抵押的,經營性貸款和房產抵押兩件事情交織在一起是需要關注的。在銀行服務中小微實體經濟體現自己社會責任擔當的同時,建議在風控模型中應該要考慮到司法拍賣資產的因素,能夠幫我們更有效地來辨別。國家政策上,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的調控要求,整個房地產市場相關領域出現前期的波動因素有望逐步彌合,系統性風險積聚的壓力有望進一步緩解。政策建議上,要特別關注政策精準實施和政策撤退的影響。

隨后,涂永紅院長從兩個方面發表了看法。第一個是評估宏觀模型、參數設計及壓力測試需要考慮國內外的相互影響。央行在制定或出臺相關政策時,不僅需要考慮中國宏觀經濟變化,還應考慮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第二個是宜賓銀行針對疫情采取的管控風險的措施值得借鑒。第一,銀行的經營模式與選擇的信貸對象發生變化。很多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以線上方式進行,將中小企業貸款與供應鏈結合,通過商業票據融資充分享受國家的政策支持;第二,選擇客戶的重點是地方政府或地方擔保公司支持的企業;第三,地方政府主動承擔部分商業銀行的風險責任;第四,調整信貸政策,把進城的農民工、靈活就業者等納入貸款對象范圍;最后,參與農貸通等覆蓋四川省的涉農信貸平臺,總共享政府的政策、企業財務與非財務數據,打通數據信息孤島和部門障礙,更好的開展線上信貸業務。

接下來,曾剛主任就主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去年年末的三重壓力、今年年初國際地緣政治沖突以及最近疫情反復、疫情沖擊帶來的不確定性,可以看到當下經濟不確定性較大,金融學里講不確定性就會帶來風險。從這個角度來講,銀行業今年的風險管理必然要面臨著一定的壓力。第一是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銀行業最主要的風險。今年信用風險最大的不確定來源于房地產,因為房地產對于中國銀行業非常重要,它既有房地產企業的貸款,也有房地產按揭的貸款,還有大量用地產或房產作為抵押的貸款。這意味著和房地產行業相關的,或者這個行業價值波動可能會影響到貸款的質量,所以,今年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鍵和決心都在房地產業。第二是利率風險。銀行在前幾年息差收窄比較嚴重,主要是資產負債兩端利率敏感性不太一樣:負債端存款利率彈性較小,現在存款利率是有治理機制的,但實際受窗口指導調整較少;貸款利率相對比較市場化,過去一段時間,利率下行區間銀行息差收窄較嚴重,特別是負債端存款占比比較高;目前農村商業銀行負債端儲蓄存款占比較高,這類銀行利息差收窄更加明顯,因為它存款不動,且以定期存款為主,調整期限比較長,息差就會收窄,這直接影響到銀行的盈利。

最后,主持人趙錫軍院長對會議進行了總結。第一,當下面臨較多集中性外部沖擊的情況下,進行壓力測試是恰當的,能夠找到比較有用的工具評估銀行的風險。從報告可知,這需要一定理論基礎、方法論基礎和經驗考量。相關銀行應該有所考量,央行也將其作為重要的監管工具。第二,目前商業銀行在風險構成、要素、來源等方面,面臨較復雜的情況。目前更多是疫情的沖擊,也有 “三重壓力”的沖擊。也與銀行自身的共性問題有關。一個問題是息差一直影響著銀行資產的質量、流動性、收入、利潤等等。如果這個特點沒有改變,即便沒有沖擊,當利差收窄時,銀行還是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另外一個問題是調整難度很大,銀行體系承擔著整個金融配置過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角色。風險大部分會傳遞到銀行體系,通過商業銀行宣泄出來。第三,從抗風險情況來講,各個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差異性很大。第四,政策層面,大家普遍關心當下宏觀經濟政策在疫情沖擊下如何發揮作用,不同工具搭配的作用究竟如何?現在的政策工具搭配,力度是否能夠應對面臨的沖擊和三重壓力,或者今年新產生的風險要素是否能逐一應對?這些也存在不確定性,值得進一步思考。

大金融思想沙龍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和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聯合發起設立的高層次學術沙龍,分“全球領袖”、“政策專家”、“學術名家”、“業界精英”與“青年學者”五個系列。沙龍立足中國實踐、緊跟國際前沿,為推動新時期“大金融”學科建設,深入開展“大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搭建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式的學術交流平臺。“大金融”概念,在學理上源于黃達教授所倡導的宏微觀金融理論相結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實體經濟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系統思維。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大金融論綱》中系統論證了“大金融”命題的基本內涵和方法論思想,為全面構建有利于促進長期經濟增長和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大金融”體系框架奠定了理論和實證基礎。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