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價格“怎么辦”:防輸入性通脹,加強重點商品保供穩價

2022-07-28 16:05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保供穩價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們常常引用“環球同此涼熱”一語形容輸入性通脹。不過,今年的國內外物價運行出現了明顯反差。

本報記者 | 王曉濤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7%,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后的核心CPI上漲1.0%。這一數據表明,由于我國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充足,居民消費價格運行總體平穩。在今年國際能源、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得這一成績實屬難能可貴。

在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的上半年經濟形勢媒體吹風會上,價格司司長萬勁松表示,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也反映出我國重要民生商品、重點大宗商品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保供穩價工作體系更加健全。

國內外物價運行反差明顯

環球未同此涼熱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們常常引用“環球同此涼熱”一語形容輸入性通脹。不過,今年的國內外物價運行出現了明顯反差。

從主要經濟體看,美國通脹水平創40年來新高,今年以來,CPI月度同比漲幅均高于7.5%;歐元區通脹急速上行,創有該項統計以來新高;日本通脹水平創7年多來新高,其中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高位運行,上半年PPI同比上漲9.4%。

從消費商品和領域看,烏克蘭危機以來,我國食品價格平均上漲1.4%左右,遠低于美歐國家7.5%~9.5%的漲幅;我國居民用電、用氣價格始終保持基本穩定,而美歐等主要經濟體居民用電、用氣價格大幅上漲。例如,5月份歐元區電力價格同比上漲30%左右,燃氣價格同比漲幅高達50%左右。

“通過科學的治理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我國既確保國內價格總水平穩定,又為全球價格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所研究室主任劉志成說。

對于歐美等國出現通脹的原因,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北大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認為,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歐美國家采取了強有力的擴張總需求的政策,但在供給方面遇到障礙。具體而言,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產業鏈受阻,不少發達國家刺激需求的政策過于激進,國際市場上能源、糧價上升,加劇了通貨膨脹。

“中國不會發生像美國那樣的通貨膨脹。”陳玉宇觀點明確。這一結論基于兩方面判斷:一是中國經濟還沒有回到5%~6%的潛在增長水平,市場需求偏弱,生產能力、供給能力還有冗余,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出現價格水平全面上漲的通脹;二是近些年來中國一直在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會因為短期的經濟波動而過度使用貨幣政策工具。

“歐美國家此輪通貨膨脹上升中,來自供給側的國際局勢因素只占小部分原因,還是由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所造成的總需求過于旺盛。”陳玉宇道出了歐美國家通脹嚴重的深層次原因。

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

需警惕輸入性通脹風險

今年1月下旬,國際原油和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董秀成直言,國際油氣價格上漲,“可能會逐步對物價帶來一定的通脹影響”。

在7月6日舉辦的“生豬生產和價格情況”專家座談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農產品處處長王雙正表示,上半年豆粕、麥麩飼料價格上漲,與國際糧價和俄烏沖突有一定的關系。

無論是車輛用的汽油,還是餐桌上的豬肉,都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其價格起伏變化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著輸入性通脹的影子。“國際大宗商品是輸入性通脹傳導的重要載體。”劉志成對記者說。

劉志成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漲幅較大,客觀上給我國造成了一定的輸入性通脹風險。“與過去兩三年比,今年的大宗商品市場形勢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一方面,多數大宗商品價格仍處于相對高位;另一方面,近期受美聯儲加息、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升溫等因素影響,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明顯回調。”

在全球通脹高位攀升時期,我國物價何以能夠持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呢?

在前面提到的上半年經濟形勢媒體吹風會上,萬勁松指出:“今年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加強糧食、煤炭等重要商品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以國內保供穩價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有力地保障了物價基本穩定。在糧食等重要民生商品方面,全力穩定糧食生產,加強調控穩定生豬產能,強化蔬菜產銷銜接,千方百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在近兩年的宏觀調控中,我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科學把握政策力度、節奏和重點,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奠定了物價穩定的貨幣基礎。特別是我國建立了較為健全的重要民生商品、重點大宗商品的產供儲銷體系,綜合采取供需雙向調節、加強市場監管、強化預期管理等舉措,有效穩定了市場價格。”劉志成如是表示。

不必過于擔心輸入性通脹

價格平穩運行基礎堅實

對于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回落,劉志成認為,這有利于下游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盈利狀況。“下游企業可以結合國家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切實把握政策機遇,加快復工復產進度,合理安排計劃,有效滿足市場需求。”他表示,從未來一段時期大宗商品價格運行趨勢看,國際能源價格仍存在高位運行的風險,其傳導效應需引起重視,“如果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回落,輸入性通脹壓力將有所緩解”。

在陳玉宇看來,中國不必過于擔心所謂輸入性通脹。因為從量上來看,2021年,全國全年貨物進口總額17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4萬億元,進口在GDP中的占比只有15.2%。其中,消費品的占比更小,其商品價格上升對CPI的影響不大。當然,對于生產領域,個別行業進口的原材料價格可能上漲,但影響也只是集中于一些特定行業和部門。

為做好下半年穩物價工作,萬勁松此前表示,將全力穩定糧食生產,進一步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必要時適時投放中央豬肉儲備,指導地方聯動投放儲備,充分發揮豬肉儲備對穩肉價、穩物價的作用。以煤炭為“錨”,繼續抓好能源保供穩價工作,通過完善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強化市場預期管理等措施,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

“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輸入性通脹壓力將明顯緩解,國內價格總水平在合理區間平穩運行基礎較為堅實。”劉志成建議,加強重點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夯實國內價格穩定運行的根基。具體到重點商品方面,應推動煤炭優質產能持續釋放,提升煤炭生產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提高煤炭、油氣等能源品種儲備能力和水平,穩住國內能源供應的基本盤。同時,應健全完善糧食收益保障等政策,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健全糧食儲備制度,有效發揮中央儲備糧“壓艙石”和地方儲備糧“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在工作機制方面,則應進一步提升部門間、地區間的協調協作效率,增強應急調控能力。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