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回升向好趨勢進一步鞏固 有條件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摘要:隨著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經濟運行中的向好因素和有利條件增多,市場信心不斷增強,經濟回升向好趨勢將進一步鞏固。
郭麗巖 薛嘯巖
今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國上下勠力奮戰,取得了上半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5%、二季度實現正增長的成績。隨著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經濟運行中的向好因素和有利條件增多,市場信心不斷增強,經濟回升向好趨勢將進一步鞏固。
經濟總體回升向好
相關指標明顯改善
全力以赴穩住糧食和能源基本盤。世紀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糧食等農副產品的生產供應碰到一系列棘手難題,有的國家和地區遭遇數十年罕見的食品供應短缺甚至糧食危機,導致其國內出現嚴重通脹。與國外形成鮮明對比,我國多措并舉穩定糧食生產,抵御疫情和不利天氣影響,全國夏糧喜獲豐收,實現高位增產,正在緊抓秋糧生產。我國持續做好煤炭等能源供應保障,有序釋放煤炭優質產能,完善煤電價格形成機制,確保民生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用電,為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工業加快恢復提供了用能保障。
工業經濟明顯改善,制造業成本壓力緩解。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二季度逐月加速恢復。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下降,制造業7月PMI(采購經理指數)指數有所回調,但生產經營預期指數為52.0%,繼續位于擴張區間。6月份國內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漲幅連續8個月回落,PPI與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變化的“剪刀差”已收窄至3.7個百分點,中下游制造業企業承擔的成本壓力逐步緩解。企業盈利隨成本改善和物流暢通而加快修復,上半年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6月份同比增速由上月的-6.5%回升至0.8%,上下游利潤分化情況有所緩解。汽車制造業等利潤增速改善明顯,有力帶動工業企業利潤回升。
新業態新動能支撐有力,服務業景氣加快改善。上半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分別同比增長9.2%、5.5%;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7月份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52.8%,連續兩個月處于擴張區間。道路運輸、住宿、餐飲、文化體育娛樂等行業已經回升至臨界值以上。
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內外需回暖。從國內消費看,呈現積極恢復態勢,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1%,實現由負轉正。隨著汽車購置稅減半、購車指標釋放、以舊換新等支持政策落地,車市復蘇明顯,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6月份汽車零售銷量為194.3萬輛,同比增長22.6%,環比增長43.5%。從出口看,上半年,以人民幣計的進出口總額達19.8萬億元,同比增長9.4%,尤其是5、6月分別增長9.5%和14.3%,展現出較強韌性。貨物與服務凈出口拉動GDP增長0.9個百分點,貢獻率達35.8%。
穩物價成效令全球矚目,切實保障民生。今年以來,美歐經濟體物價總水平連創40年歷史新高,6月份美國CPI達到9.1%,歐元區達到8.6%。相比之下,我國居民消費物價一直在合理區間小幅溫和波動,上半年CPI平均同比漲幅為1.7%,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漲1%,與美國核心CPI超過了6%,形成鮮明對比。
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
彰顯經濟韌性和制度優勢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民生保障放在最重要位置。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動重點區域生產生活秩序的恢復,保證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功能有序運轉,尤其是持續強化重要民生商品供應保障機制,壓實各地“米袋子”和“菜籃子”負責制和責任制,著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兜牢了民生底線,穩住了民心。
集中力量辦大事,重大項目帶動力強。今年以來,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等基礎設施投資以及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投資加速下達,大項目大工程加速開工。綠色低碳轉型和智能化發展持續推動制造業企業加快技改投資。在重點工程項目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產業鏈韌性足,重點區域產業鏈協同修復能力強。我國產業門類齊全,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基礎設施完善,各行業上中下游形成聚合優勢,加上全球規模最大的科技和專業技能人才優勢,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位勢更加鞏固,進一步增強了自身抗沖擊能力和沖擊后修復能力。
外需支撐持續,我國對全球經濟恢復起到拉動和穩定作用。世紀疫情襲來,我國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和擴大改革開放,積極擴大防疫物資等民生商品出口,協力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全球社會經濟秩序恢復。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不僅努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也成為全球經濟恢復的“穩定器”。
有利因素增多
有條件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把握擴大內需主動權,持續發揮自身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我國努力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均衡。聚焦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國際競爭力,暢通交通物流,優化國內產業鏈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針對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的沖擊,不斷提升研判預警、應急處突能力,強化國內市場跨區調運和余缺互濟,靈活精準運用中央和地方儲備進行市場調節,努力確保重要民生商品供應不斷檔。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推進,將為規范市場競爭秩序,有效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財政貨幣政策能夠有效彌補社會需求不足。我國宏觀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調控手段豐富。一方面,我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穩步推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跨境資金流動穩定性增強,應對外部復雜變化的能力得到強化。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用好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內需潛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是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的重要舉措。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有利于持續增強擴大內需的后勁。
新經濟支撐更加有力,相關主體活力和積極性增強。“四新”經濟,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將有力支撐當前經濟回升向好趨勢和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我國“四新”經濟相關的新設企業數量超過了全部新設企業數量的40%。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都在明顯提速,尤其是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優化國內產業鏈布局等關鍵方面有望加快發力。
持續強化減負紓困政策力度,有利于穩市場主體保就業。落實落細留抵退稅減稅等紓困助企政策“組合拳”,強調政策應享盡享、應享速享。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支持力度,為相關實體企業提供更加充裕的現金流支撐。推進落實助企穩崗保就業政策,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對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支持和精準幫扶。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