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本穩定制造業比重為基調夯實實體經濟
摘要:積極拓展工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空間,吸取歐美國家工業化中后期制造業過快轉移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教訓,創造條件把更多的制造業生產和供應鏈市場留在中國。
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興盛。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和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五個方面發力。
一是積極拓展工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空間,吸取歐美國家工業化中后期制造業過快轉移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教訓,創造條件把更多的制造業生產和供應鏈市場留在中國。
二是以持續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園”為抓手,夯實制造業發展基礎條件,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名品”,是要立足于制造精品供給,實現制造產品的品牌化、優質化和高端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生活精致和品質消費需要;“名企”,是要培育世界級領軍企業、鏈主企業、硬核科技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梯隊培育生態鏈;“名園”,是要加快推進品牌園區和特色園區的建設體系。
三是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面向未來,需積極推進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優先發展戰略,加快面向制造業應用的信息基礎和平臺建設,完善物聯網、云計算及大數據平臺等,全面統籌布局建設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發揮數字基礎設施助力制造業結構升級的乘數作用,推動制造業的智能化和柔性化,增強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協同能力。
四是以全力打響“中國制造”品牌為主線,加速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國際化進程,加大中國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樹立中國制造品牌良好形象,擴大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優勢,努力建成全球高端制造業增長極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真正實現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
五是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傮w來看,中國制造業綜合負擔成本較高,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和融資成本都有一定的下降空間。加快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必須在推進減稅降費、強化金融支持、推動物流信息化與智慧化、改進市場監管等方面有更大力度的舉措。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夏杰長發表于《改革》的《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