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汕尾市陸河縣盤活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步棋”

2023-04-27 20:05 中國發展網
汕尾市陸河縣 農村集體經濟

摘要:全縣128個行政村(社區)中,村集體零收入“空殼村”全面清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村集體占比達到91.4%。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梁澤鋒、劉金昭、石培璋、記者羅勉從汕尾市陸河縣了解到,該縣在堅持黨建引領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下好政策導向、路徑創新、人才引領“三步棋”,全面激活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新模式”“新活力”,讓農村集體經濟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強勁引擎,著力打造現代化“未來鄉村”,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該縣2022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597.4萬元,村均收入20.3萬元,比2021年增長86%。全縣128個行政村(社區)中,村集體零收入“空殼村”全面清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村集體占比達到91.4%。

激活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

該縣為抓好頂層設計,壓實各級責任,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出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方案》《陸河縣強化黨建引領加快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工作方案》等文件。同時,堅持縣級統籌推動、部門協作配合,縣級領導班子成員掛牌督辦41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另外,召開兩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綜合整治工作部署會暨駐村第一書記座談會和舉行“百千萬工程”主題培訓暨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啟動儀式,發揮各鎮前沿作戰部作用,落實駐村第一書記幫扶責任。水唇鎮石船村等8個村(社區)開展市級黨建引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謀劃“一村一策”發展路徑,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發揮好試點示范引領作用。

打造集體經濟增收“新模式”

該縣在村集體發展過程中,探索出四種集體經濟增收“新模式”。首先,聚焦發展特色種養型經濟模式,該模式以資源引資,以資源入股,與企業合作經營、按股分紅,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或養殖基地。如河口鎮土枝村引進天種牧業養殖項目和清風(陸河)生態藥材種植項目,提供就業崗位60余個,為土枝村每年創收20萬元。

其次,聚焦發展優質物業型經濟模式。陸河通過興建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生活服務設施等物業,或充分利用閑置的廠房、祠堂和廢棄學校等物業設施,通過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等多種方式進行盤活資源。如河田鎮岳溪村積極探索“文化+旅游”發展模式,通過引進社會資本投入和運營岳溪村扶貧產業樓、美食示范區、光伏發電站等方式,2022年村集體收入達71萬元。

再次,聚焦發展穩健投資型經濟模式。該縣借助幫扶力量,整合扶持和自有資金,以集體資金入股發展投資經濟。如東坑鎮大新村利用100萬元深圳專項資金入股新河產業園區,投入71.1萬元省扶貧開發資金建設村級光伏發電項目,統籌“獎補”資金和上級扶持村集體發展資金和其他資金共233萬元用于打造1500畝蜜柚種植產業基地,每年幫助61戶脫貧戶增加5萬多元的收入,2022年村集體收入達37.2萬元。

最后,聚焦發展綜合服務型經濟模式。該縣在資金和土地資源欠缺的村,由村集體成立服務型組織或公司,為企業或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形成以“服務+”模式的發展新路徑。如上護鎮上護社區探索“經聯社+供銷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用深圳幫扶資金170萬元建設上護鎮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通過招商引進本地或外地特色農產品,以多元化的合作模式獲得商品上架或銷售收益,發展農村電商等農村新業態,2022年村集體收入突破10萬元。

增添集體經濟提質“新活力”

該縣始終把建強人才隊伍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之舉,實施“頭雁培育”工程,堅持以“選準一個人、帶好一支隊、振興一個村”的“三個一”目標,選優配強128個村黨支部書記,著力把一批高學歷、懂經營、善管理、能力強的年輕人任選為村干部。目前,全縣村黨組織書記大專以上學歷人數57個,占比44.5%,平均年齡44.13歲,較上屆下降了6.77歲。同時,開展“百千萬工程”主題培訓班和縣農技推廣服務驛站網紅培訓班,培訓學員涵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駐村第一書記、農技推廣骨干、特聘農技員等,著力鍛造實力“過硬”的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隊伍,為發展集體經濟人才隊伍增添“新活力”。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