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存款降息資金搬家 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低

2024-08-01 14:51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存款降息 實體經濟

摘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銀行啟動新一輪存款“降息潮”,既是LPR(貸款市場利率報價)下調后的順勢調整,也是為了緩解自身息差壓力。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 季曉莉

在國有大行年內首次下調人民幣存款利率之后,股份行也紛紛展開行動。調整后,各股份行活期存款利率均為0.15%,下調5個基點。本輪調整后,國有行、股份行定期存款掛牌利率正式邁入“1時代”。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銀行啟動新一輪存款“降息潮”,既是LPR(貸款市場利率報價)下調后的順勢調整,也是為了緩解自身息差壓力。由于貸款利率下行會進一步壓低銀行利潤空間,銀行啟動存款降息有助于壓降存款成本,更好應對凈息差收窄趨勢。而存款利率下調,大規模存款可能流向理財市場,短期內也可能對促消費有一定作用。

眾多銀行完成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

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個國有大行手機銀行顯示,在架的大額存單均斷貨,并且從年利率較高的中長期產品期限,蔓延至3個月、6個月不等的利率較低的短期大額存單。市場面上,各大商業銀行還在加速下調存款掛牌利率。

這是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以來,國有大行第5次主動調整存款利率。2022年4月,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督促銀行參考市場利率變化,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截至2023年末,主要銀行在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下,已先后4次主動調整存款利率。

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已經降至1.54%的歷史低位。雖然前期金融管理部門整改違規手工補息以及部分政策利率有所下調,但如果利潤和息差繼續下降,銀行持續減費讓利、穩健發展的壓力較大。

因此,自7月25日6家國有大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以來,國內正式進入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潮。7月29日,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恒豐銀行10家股份制銀行集體更新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在活期存款方面,這10家股份行的活期存款掛牌利率均由0.20%下降到0.15%,下降了5個基點。這也是2023年6月8日以來,首次將活期存款利率納入存款掛牌利率調整范疇。

定期存款方面,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和廣發銀行6家銀行三個月、半年期、一年期整存整取產品利率均下調了10個基點,分別至1.10%、1.35%和1.55%;二年、三年、五年期整存整取產品利率均下調20個基點,分別為1.60%、1.8%、1.85%。民生銀行除兩年期整存整取產品利率為1.55%外,其他期限年利率與上述銀行一致。

整體而言,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幅度在10~20個基點,最高20個基點。

此前,7月26日,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兩家股份行相繼發布公告,下調存款利率,下調幅度最高達到30個基點。截至目前,12家全國性股份行均下調存款利率,加上此前率先下調存款利率的6家國有大行,已有18家銀行下調存款利率。

東興證券分析師林瑾璐認為,目前存款利率降幅仍顯著小于資產端,從呵護銀行息差、維持銀行合理利潤和金融體系穩定的角度出發,后續存款定價仍有下調空間。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市場很可能再度迎來存款利率的新一輪調整。他認為,雖然貸款利率顯著下行,但銀行的負債成本保持相對剛性,息差持續壓縮,加大了經營壓力。同時,存款定期化趨勢明顯,且長期限存款和部分特殊存款產品定價偏高。

存款向理財搬家已成趨勢

“存款利率下調或將進一步帶動存款向理財搬家。”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近日表示,2024年以來,理財市場持續快速修復,規模增速遠超往年同期,一方面源于2023年幾次調降存款掛牌利率,使得理財相較于存款的超額收益率提升,“比價效應”推動存款資金向理財市場轉移;另一方面源于“手工補息”叫停等監管調整加速存款脫媒,進一步為理財市場提供增量資金支持。

與此同時,金融市場再度掀起買漲長期國債浪潮。截至7月30日14時,10年期與3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徘徊在2.129%與2.417%附近,盤中雙雙創下年內低點2.129%與2.405%。通常情況下,長期國債收益率越低,表明其交易價格越高。而當天博時上證30年期國債ETF與鵬揚中債-30年期國債ETF交易價格均創下歷史新高。此外,流向分紅險與增額終身壽險的資金也有所增加。

大量存款資金涌入理財市場推高了理財資金配債需求;存款利率調降使得銀行資金成本下降,也增加了其配置長期國債提升資金收益率的需求。由于預期大量存款資金將轉向理財產品,眾多資本搶先買漲長期國債“待漲而沽”;券商為了避免高凈值客戶理財資金配置長期國債時遭遇“收益率過低”狀況,先動用部分理財資金搶先加倉長期國債。

數據顯示,去年12月多家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后,不同期限債券收益率均紛紛快速下行。其中,10年期國債、10年期地方債、30年期地方債收益率分別下降12個基點、15個基點與21個基點。這令眾多投資機構意識到,借著銀行存款利率調降機會押注國債收益率下跌,具有很高的勝算。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7.3回升至7.26,中美利差倒掛幅度維持在-200個基點附近,央行相關部門的穩匯率壓力相應減弱,迅速入市賣出長期國債引導長期國債收益率回升與中美利差倒掛幅度收窄的幾率也隨之下降。

浙商證券經濟學家李超認為,近期央行增加資金投放,主要目的是維持資金面平穩。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認為,基于彌補基礎貨幣缺口、穩定貨幣供應規模、改善商業銀行流動性指標等方面需要,央行有必要全面降準25~50個基點,釋放5000億~1萬億元資金。因此,業內人士認為,不排除央行相關部門可能在降準前入市賣出長期國債,避免投資機構借助降準措施掀起更大規模的買漲長期國債浪潮,令長期國債收益率徹底偏離央行容忍的波動區間。

貨幣政策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專家預計,此次存款利率下調對普通儲戶影響有限,存款本金10萬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利息減少僅100元,居民可通過柜臺債、理財、基金等方式將資產配置多元化,以降低單一資產收益波動的影響。例如,可將資金分為3份:一份短期不用的資金可以繳存保單,用以構建安全的底層賬戶;一份與保險組合存定期或是購買一年期等較短周期理財,作二次增值;另一份使用頻率較高的資金可以購買流動性較高的低風險短債。再如,可以考慮購買保險類產品,盡早鎖定較高利率,或存單理財,風險水平只有一級,主要是投向存款類產品,周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收益率約在2.5%。

多位業內專家認為,近日央行開展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意在引導金融進一步加力支持實體經濟。明明表示,MLF一次調降20個基點,意味著央行有意引導實體經濟長期融資成本下降,支持實體經濟企穩回升。

溫彬認為,在7月22日7天期逆回購利率下調之后,SLF(長備借貸便利)利率、LPR報價、存款利率以及MLF利率均相應下調,進一步凸顯了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作為基準政策利率的地位。尤其是此次MLF操作安排在LPR報價之后,進一步淡化了MLF的政策利率色彩,表明在新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之下,正逐步疏通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系。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