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中企總體經營平穩 擔憂營商環境惡化
摘要:中企為歐盟貢獻稅收、投資和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為歐盟產業升級、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中企愿攜手歐洲伙伴,為中歐關系長遠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季曉莉
設在布魯塞爾的歐盟中國商會近日與戰略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聯合發布《直面挑戰砥礪前行——中國企業在歐盟發展報告(2024/2025)》(以下簡稱“報告”),表示在歐中企總體反饋經營平穩,但多數企業憂心當前歐盟政治和經濟環境,對歐盟營商環境評價連續五年下降。
報告歷時4個月完成,共對約200家在歐中企和機構開展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涵蓋汽車、能源、金融、制造業、高科技等領域。68%的受訪企業認為,過去一年歐盟整體的營商環境有所惡化;超半數受訪企業反饋,歐盟市場不再“公平開放”,企業普遍對不確定性表示擔憂。中企普遍認為,泛政治化對商業領域的影響不容小覷,期待歐盟為在歐中企營造公平、公正和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中企選擇在歐持續投入
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報告援引歐盟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為7400億歐元,歐盟對華貿易逆差較2022年大幅縮減27%。中歐貿易結構持續優化,高科技產品占貿易總額近三成。歐盟自華進口增幅最大的品類為機動車,進口額為129億歐元,歐盟對華出口最多品類也為機動車,為194億歐元。機動車領域歐盟對華貿易順差為65億歐元。
中國商務部等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歐盟投資主要流向盧森堡、荷蘭和瑞典。2023年末,中國在歐盟直接投資存量達1024億美元(約合917億歐元),占中國在發達國家經濟體投資存量的33%,位列第一。中國在歐盟共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2800家,雇傭外方員工超27萬人。在歐中企認為,在全球提升品牌知名度、擴大市場容量、尋找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產業機會、分散供應鏈風險,為中企選擇在歐持續投入運營的主要因素。
報告指出,21%的受訪中企將歐盟視為除中國外最重要的區域市場,53%將歐盟視為關鍵區域市場之一。
調研還發現,55%的受訪中企對中歐中長期經貿前景保持樂觀,看好中歐合作潛力;95%的受訪中企認為中歐在綠色領域合作具有廣闊發展空間;過半受訪企業認為中歐合作有助于歐盟加快數字化轉型、探索人工智能等前沿應用,形成更緊密的產業鏈互補關系。
中企對歐盟營商環境評價五連降
對于當前歐盟營商環境,78%的受訪企業提及“不確定性增高”,62%的受訪企業提及“合規成本過高”,60%的受訪企業提及“對華負面情緒增強”。此外,64%的受訪企業表示在實際開展業務過程中,曾因中國企業身份受到差異化對待。
在電動汽車領域,報告援引商會于6月對新能源汽車領域車企調研顯示,73%的受訪車企表示歐方反補貼調查沖擊其對歐出口及在歐洲市場銷量。超三成受訪車企將調整其對歐投資計劃。廣大受訪企業表示,加征關稅對雙方均無益處,期望中歐早日達成價格承諾協議,盡快取消高額反補貼稅。
總體而言,在歐中企對歐盟營商環境評價連續五年下降,相關評分從2019年的73分、2020年的70分、2021年的68分、2022年的65分、2023年的64分降至2024年的62分。報告表示,這一趨勢反映出歐盟政治、經濟、人才環境等對中企的挑戰持續加劇。
此外,各類政治相關因素及其帶來的市場壁壘、勞動力成本高、全球政治格局復雜化、歐盟及成員國對華政策不穩定和歐盟自身政治趨勢變化成為中企認為的在歐經營面臨的五大挑戰。
報告發現,雖然多數受訪企業看好歐洲市場潛力,但受歐盟政治和經濟環境影響,對在歐投入持謹慎樂觀態度。未來1~3年內,66%受訪中企認為歐盟市場在其公司內部的戰略地位將提升,另有28%認為將維持不變;超過四成的受訪企業計劃擴招在歐員工,約三成預計將在歐進行業務拓展、增加分部預算或開設新辦事處等。
報告建議共同推動中歐經貿關系穩定發展
對于改善發展歐盟營商環境,報告總計提出283項建議。于歐盟而言,報告呼吁采取更加開放包容的政策取向,尊重全球產業鏈分工,避免過度強調“經濟安全”。于中企而言,報告建議積極適應歐盟市場規則,提升自身競爭力,與當地企業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中歐經貿關系長期穩定發展。
歐盟中國商會會長劉堅東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貿易伙伴,2024年以來雙方日均貿易額超20億歐元。中企為歐盟貢獻稅收、投資和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為歐盟產業升級、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中企愿攜手歐洲伙伴,為中歐關系長遠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