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軍”“姜”來的勝利“錢”景
摘要:兩年時間,勝利村生姜種植面積翻了一番。粗糙的雙手點著可愛的鈔票,姜農們打心眼里感激2018年5月從大連市甘井子區住建局選派來的第一書記吳剛。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見習記者施文郁 ——記大連市莊河市城山鎮勝利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吳剛
“蒜你狠”、“姜一軍”是人們對近年來價格漲幅較大的大蔥、生姜等調味類蔬菜的“尊”稱。11月份,生姜批發價格沖高為每公斤14.08元。一個多月后價格如此美麗,城山市勝利村的姜農悔不當初,晚點出手或囤積一段時間。近兩年來,勝利村的姜農嘗到了“甜頭”,價格持續堅挺,銷路順暢。村民都說,這都得益于村第一書記吳剛,他倡導扶持的姜產業一抓一個準。兩年時間,勝利村生姜種植面積翻了一番。粗糙的雙手點著可愛的鈔票,姜農們打心眼里感激2018年5月從大連市甘井子區住建局選派來的第一書記吳剛。
黨建活力轉化為產業活力
兩年來,在駐村第一書記吳剛幫扶下,勝利村黨總支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村民為中心,努力構建黨建與產業融合發展,統籌推進“黨組織+產業+基地+農戶”運行模式,整合資源,因勢利導,大力發展生姜產業,帶領村民敲開脫貧致富的大門。
在脫貧攻堅中,村黨總支注重將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黨建活力轉化為產業活力、黨建優勢轉化為攻堅優勢,進一步激發黨員村民脫貧致富內生動力,采取種植大戶、致富能手與低收入戶結對子、黨員與一般群眾結對子方式,確保低收入戶穩定增收,變輸血功能為造血功能,不斷提升村級基層黨組織活力,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在助推鄉村振興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吳剛介紹說:“種植生姜收入相當可觀,是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好產業。”近幾年,城山鎮勝利村不斷調整種植產業結構,通過合理引進、逐步推廣和補貼扶持等措施,建立“種植戶+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引導村民種植生姜,培育發展致富產業,正在走出一條產業興村、產業富民之路。
瞄準產業按下村民致富“加速鍵”
“鄉村要發展,產業支撐是關鍵”。第一書記吳剛說,勝利村作為曾經的一個低收入村和空殼村,一是受自然資源不足影響。二是地處碧流河水源保護地缺少項目支撐。三是種植產業結構單一,村民大多以種植玉米、水稻、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不明顯,產業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村民脫貧致富缺少門路。為打破產業發展瓶頸,第一書記吳剛駐村之后,經過3個月的調研摸底,向村兩委提出發展生姜產業建議。一是村上坐落一處外資生姜加工廠,要充分發揮近水樓臺的區位優勢。二村上毗鄰碧流河東岸,有豐富的水、沙土地資源。三是生姜市場價格近年來持續看漲。經過村兩委實地考察、協商論證和村民代表民主議定,決定調整種植業結構,把經濟效益好、見效快的生姜產業確定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良方”,走村企聯手發展,合作共贏之路。
兩年生姜種植面積翻一番
2019年,勝利村村集體種植40畝生姜實驗基地,目的是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示范引領村民廣泛參與,轉變觀念,緊盯市場,開啟增收致富產業項目。
2019年末至2020年初,第一書記吳剛借著召開村民會議、走訪看望群眾、在田間地頭勞作、疫情防控排查之機,見縫插針,不失時機的與百姓嘮起種姜家常,動員鼓勵大家嘗試改變種植結構,耐心宣傳講解發展生姜產業帶來的好處,并笑著說“姜夠本,姜夠本,不會虧的”,借以打消群眾疑慮,爭取到很多村民認同。尤其是得到姜子恒、張虎山、邵德奎等村上致富能手、種植大戶的支持,并成功地說服由他們帶頭先行試種。
2020年是村兩委引領村民發展生姜產業的第一年,為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年初村里出臺資金補貼、技術指導、銷售兜底等扶持措施,讓百姓放心安心的從事生姜種植。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姜種漲價、雨水偏多等諸多不利影響,第一書記和村兩委及時做好引導服務,協調溝通,主動與收購商洽談,力爭把姜農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全村共種生姜107畝,4月開始播種,10月中上旬收獲,平均畝產7000余斤,每畝純收入約1.2萬元,贏得了開門紅,實現首戰告捷。村上種植的生姜品質好、零藥殘,標準高,已經引起不少收購商注意,主動聯系,洽談合作意向。村里今年首次試種的幾位姜戶面對增收興奮不已,紛紛表示生姜產業是個好項目,“產量高、價格好、生產周期短”,明年要繼續加大投入,擴大種植規模,爭取更好收成。
郭上屯姜農邵德奎說,今年他種植的3畝生姜喜獲豐收,畝產6000多斤,生姜長勢好,價錢好,純收入達3萬余元。他一邊忙著收獲生姜一邊高興地說,簡直是合不攏嘴,喜上眉梢,臉上的幸福笑容溢于言表。
助力鄉村文明建設
今年,生姜春耕備耕、田間管理和收獲季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在村兩委引導下,通過結對子形式,將普通群眾、困難群眾和生姜種植戶聯合起來,互利共贏。同時,村兩委協調機械、人力、物力,提供技術指導,銜接市場銷售,切實打通關心村民、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實現精準幫扶、弘揚身邊榜樣、最美村民評選、文明村屯建設、“守望相助”村民志愿服務等。村民團結和睦、淳樸真誠、鄰里互幫的新風尚,不僅降低生姜種植成本,還拉近了鄰里距離,用實際行動譜寫鄉村文明建設新篇章。
此外,為發展生姜產業,村上需配套建設一處農產品冷藏庫,但預算資金尚存缺口。第一書記吳剛了解到情況后,四處奔走,多方籌措,往返于沈陽、大連、丹東等地,終于爭取到40萬元資金支持。截止今年年末,400平方米冷藏庫將建成并投入使用,存儲能力500噸,為產業發展再添新“引擎”。實現生姜儲存保鮮、延長上市周期,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隨行就市,價高出售,賺取更大利潤。
吳剛在談到駐村的體會時說:“首先是“駐”,只有靜下心來,深入群眾,才能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需。其次,駐村干部要像魚一樣融入水中去品味水的甘甜苦澀,而不是像蜻蜓點水一掠而過,需要用心、用情、用力,上門送去溫暖和關愛,才能和百姓成為“一家人”,才能真正融入到群眾中。這是我駐村工作的初心使命,也是我心中最大愿望。”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