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母親”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摘要:“春運母親”的發現與再發現,背后是11年的生活變遷,變遷的一部分源自脫貧攻堅給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部分則離不開“春運母親”的堅韌、堅強與堅持。巴木玉布木說,“無論是生活的貧困,還是遭遇的不幸,我們都要勇敢向前!”
程暉
還有幾天時間,就是春節了,與往年不同的是,因為疫情原因,今年倡導就地過年,每年這個時候搶票的情景、火車站擁擠的人流沒有如約而至,12306購票軟件上家鄉的車票也頭一回地顯示余票充足。
資料圖片
然而,一張11年前的“春運母親”照片,再次在網絡上刷屏。那是2010年1月30日,春運第一天,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廣場拍下的照片:一位年輕的母親匆忙趕車,肩背上巨大的行囊壓彎了她的身軀,她左手提著一個破了個大洞的背包,幾乎拖地,而右臂攬在胸前的嬰孩溫暖而整潔。這位母親面色紅潤,眼神堅韌,彎著腰抬著頭篤定地前行……
每年春運,不少母親與孩子的旅途照片感人至深,在全國人流量最大的火車站之一南昌火車站,江西日報每年還組織攝影記者給旅客拍攝照片,留下了很多感人的瞬間。但這么多年來,這位“春運母親”的照片不斷在網絡和社交平臺流傳,不斷被各大媒體引用、轉發,并成為經典的“春運表情”。每到春運,人們總會想到這位中國母親;每逢母親節,網友便會發布這張照片來頌揚母愛。很巧的是,在過了11年之后,新華社記者終于找到了這位“春運母親”,她叫巴木玉布木,32歲,彝族人,家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桃園村。
巴木玉布木所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有35.32萬貧困群眾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過去,他們人畜混居,與牛馬共同生活在低矮破舊、陰暗的土坯房里,蚊蠅成群、臟亂不堪超出想象。巴木玉布木曾在土坯房住了30年,那時家里沒通電,漆黑的雨夜,“夫妻倆就在屋里摸來摸去,憑著感覺找漏點接雨水。”村里土地貧瘠,她家有6畝旱地,家里一直以種植玉米、蕎麥和土豆為主,每年的收成勉強維持一家人填飽肚子。
2009年,二女兒出生,沒念過一天書、更不會講普通話的巴木玉布木來到南昌打工搬磚,“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塊錢”,也正是這樣的機緣,“春運母親”這張照片被攝影記者抓拍到。
回憶起這張照片,巴木玉布木談到那一年春運回家,從南昌站出發,回到家鄉路途上共花費了三天的時間,好在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幫忙拿行李。與11年前照片中一樣,她盤起頭發、背著孩子,除了略顯瘦削,眼神依舊堅定澄澈,笑容依舊樸素燦爛。
從巴木玉布木燦爛的笑容里,可以看出這些年她生活的變化,她不再出去打工,在“精準扶貧”的政策下,她和丈夫把家里的6畝地全部改種了煙葉。第一年,因技術不好、經驗不足,夫妻倆僅掙了五六千元。之后通過學習,巴木玉布木夫婦種植的煙葉產量成倍增加,年收入從幾千元增加到幾萬元,種植面積也從當初的6畝增加到15畝。與此同時,巴木玉布木還到半山腰上找荒地,在石頭縫中辟出一塊塊試種地。她高興地看到,煙葉從半山腰的石頭堆里露出頭來。2020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達到10萬元,其中工資性收入3萬元、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7萬元,成功實現脫貧。
作為扶貧對象,巴木玉布木2018年還獲得國家4萬元的建房補貼,她自籌7萬元在宅基地旁蓋起了一棟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房。三室一廳的房屋粉刷一新,干凈明亮,還貼上了地板磚,電飯煲、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齊全,孩子們也在附近的學校里上學。
扶貧需要政府的力量,扶貧更需要民間的力量、企業的力量、市場的力量。農村脫貧,一定要跟城市、跟市場“鏈接”。在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3200畝現代化蘋果產業園區,前三年未進入豐產期,搬遷戶按5%分紅,第四年豐產后按股分紅預計年戶均增收1萬元,可吸納搬遷群眾200多人入園務工,年人均收入預計能達到2.4萬元。像這樣的園區,涼山州已建成118個,吸納6.3萬貧困人口入園務工,年人均增收2萬元,帶動2.1萬戶貧困戶入股分紅,年戶均增收7000元。對于無勞動能力的,全部納入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春運母親”的發現與再發現,背后是11年的生活變遷,變遷的一部分源自脫貧攻堅給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部分則離不開“春運母親”的堅韌、堅強與堅持。巴木玉布木說,“無論是生活的貧困,還是遭遇的不幸,我們都要勇敢向前!”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