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金華婺城八旬老人為白沙八景篆刻獻禮

2021-02-26 15:38 中國發展網
金華婺城 篆刻

摘要:年近八旬的程老,依然有著勁道的手力。他飛舞著刻刀,不到一刻鐘就將“白沙古堰”完美展現在我們眼前。一次次打磨和篆刻,無不凝聚著程老對白沙的眷戀之情。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范卓崢、記者沈貞海報道 春節假期里,八集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的播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從婺城到全國,從普通百姓到知名學者,各行各業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白沙溪文化內涵的探尋與思考。

603749d160c62

程肇榮與其作品

在婺城,有這么一位老人,他年近八旬,風采依舊,在書畫藝術上造詣頗高。他就是中國書畫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金華市書畫家協會會員程肇榮。近日,他將“白沙八景”篆刻成章,用其一片冰心詮釋白沙溪的文化內涵。

程肇榮1943年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是一位書法愛好者。在父親的影響下,幼時的他就愛在家中的門板、墻壁上留下他的“大作”。“我的父親從來不會責罵我在墻上、門上刻字,反而是鼓勵我多創作、多實踐。”開明寬松的家庭環境給了他很大的空間施展才華,這也為他今后在書畫上的建樹播下種子。

1958年,時年15歲的程肇榮進入了造紙廠當學徒,每天要經過烏云橋,這是他第一次和白沙溪有了交集。1964年,在長山公社做知青讓他第二次遇見了白沙溪。從初見,到進一步了解,程肇榮深深地愛上了這片美麗的土地,這條清冽的溪流。工作調動后,程肇榮還是會經?;氐桨咨诚_@里已成了他夢中時??M繞的故鄉,也積淀了他書畫創作的情感底色。

十年前,陳越創作了鄉愁散文《白沙溪》,將龍橋映月、寶塔搖鈴、白沙古堰、瑯琊峰回、鐵店遺韻、雙湖煙雨、烏云橋渡、澗道雄關等列為“白沙八景”,圍繞白沙溪的前世今生,勾勒婺城壯美畫卷,回味故鄉山水人事。早在2018年,程肇榮就開始在腦海中醞釀,如何運用書畫藝術的形式讓“白沙八景”超越時空限制,留給世世代代的婺城兒女賞讀。兩年的精心思考,加之去年年底“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如今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又熱播,程老的靈感奔瀉而出。

懷著對白沙溪的深厚感情,用了不到三天時間,程肇榮一氣呵成完成“白沙八景”篆刻。八景各一枚印章,加上題名“白沙溪”,程肇榮共創作了九枚印章,所用字體包含書法中的摹印文、金文和壐文。這組“白沙溪組印”在網上發布后,獲得了全國各地眾多金華藉教授、專家、學者和網友的好評。

程老開心地向記者展示他的篆刻技藝。他先選取一塊質地剔透的青田石,并根據石頭表面光滑程度選取粗細適中的砂紙,將其表面打磨至光滑平整;接著,用鉛筆在石面上畫出“田”字,多年熟練的操作,他不借助尺子也能將“田”畫得筆直、精準;然后,他用筆寫出待刻字的鏡面形態,將石頭夾在印床中央,固定好位置,篆刻便正式開始。

年近八旬的程老,依然有著勁道的手力。他飛舞著刻刀,不到一刻鐘就將“白沙古堰”完美展現在我們眼前。一次次打磨和篆刻,無不凝聚著程老對白沙的眷戀之情。

能把這組篆刻獻給白沙溪,這對程肇榮來說意義非凡。“我對白沙溪的感情從青年時期一直持續到晚年,越來越深厚。感謝篆刻這種藝術形式,讓我為推廣白沙八景,弘揚白沙溪的文化內涵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程肇榮說道。

一泓白沙溪水穿越千年、激蕩古今。文化能夠成為一種符號,在歷史大浪淘沙中依然被世人銘記,除了自身蘊含著的自然景觀與濃厚的人文精神,也離不開人們對其的解讀和傳頌。從1800多年前養育兩岸兒女的母親河,到成為兩岸百姓因其富庶、為其歌頌的幸福河,再到當代婺城兒女創作靈感來源的人文河,白沙溪本身已成為文化的象征。

據了解,下一步,婺城區將進一步挖掘和推廣白沙溪文化內涵,繼續探索白沙溪人文之河、奮斗之河、精神之河的內核,使之成為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婺城符號,讓白沙溪的文化內涵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