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西北雜糧產業 完善糧食安全戰略
摘要: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提出,中華民族發端于農耕文明,以植物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哺育和培養了中國人特有的腸道微生物種群,是我們的基因所在。因此,應當大力扶持雜糧產業的發展,改善國人飲食結構,從而提升國人身體素質。特別是西北地區,是我國雜糧產業的重要產區,應當大力推動西北地區雜糧產業的發展,完善我國糧食安全戰略。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張曉鳳 記者成靜報道 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糧食安全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糧食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糧食充足,則市場穩定、人心安定。高水平、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不僅可以“為食者造福”,讓城鄉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也可以“為耕者謀利”,增加種糧農民收入;還可以“為業者護航”,促進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對糧食安全關注重點主要集中在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大宗糧食作物上。為此,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提出,中華民族發端于農耕文明,以植物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哺育和培養了中國人特有的腸道微生物種群,是我們的基因所在。因此,應當大力扶持雜糧產業的發展,改善國人飲食結構,從而提升國人身體素質。特別是西北地區,是我國雜糧產業的重要產區,應當大力推動西北地區雜糧產業的發展,完善我國糧食安全戰略。
西北地區發展雜糧產業優勢突出
一是地域廣闊、氣候適宜。西北及長城沿線干旱、半干旱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23.2 %,耕地面積4億多畝,占全國的22.6%,氣候干燥,降水量少,降雨多在300毫米左右,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5.3%,發展灌溉農業潛力有限。但該區域生態類型多樣,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日照時數長,生物多樣性明顯,雜糧表現適應性強,抗旱耐瘠,生育期短,西北地區是多數雜糧作物的發源地,且為本區的適宜作物,能夠形成優勢產區和特色產業。
二是播種面積小,技術水平低,單產增產潛力大。谷子是該區域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2015-2017年間平均種植面積966.5萬畝,2017年占糧食播種面積比重僅為2.82%,總產僅占糧食總產的比重為1.66%??偖a由2015年的156.5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181.0萬噸,單產由2015年的158.9公斤/畝,增加到2017年的188.4公斤/畝,生產上單產水平與國家谷子產業體系試驗田平均水平低近100%。西部雜糧產區技術基本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新技術引進、研發不足,優良品種、地膜覆蓋、土壤改良、節水省肥和輕簡化栽培技術推廣僅限于示范階段。
三是消費單一,產業開發前景廣闊。黍、稷、谷在我國有1萬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曾長期是我國北方的主糧,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健康飲食習慣不可或缺的成分。雜糧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外,富含各種維生素、膳食纖維和人體必需的各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雜糧中的植物蛋白富含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可提高腦部代謝效率;磷脂對腦部神經的發育、活動有良好的功效;膳食纖維在腸道內可吸附水分子,使食物殘渣或毒素迅速排出體外,達到排毒的效果,為增強人體免疫力所必需的。世界知名醫學刊物《柳葉刀》研究指出低雜糧飲食在造成疾病負擔因素方面排在各種因素的第一位,推薦每人每天食用雜糧125克。目前,我國雜糧消費僅限于原糧及副食消費,其豐富多彩的營養價值沒有得到有效開發。
四是環境友好,利于形成生態作物。雜糧生產省水、省肥、省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安全。其特有的生育期短、抗旱耐瘠、水肥消耗少特性,決定了它是適應當地的生態作物。如谷子每生產1克干物質僅耗水271克,而玉米小麥均在470克以上。在相同產出的情況下,每畝較玉米、小麥等高耗水作物節水100方左右,可有效的緩解西部水資源緊缺狀況。同時,雜糧生育期具有很大的伸縮性,擁有較寬松的播期,是“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和“救災救荒”的首選作物群。
多種問題制約西北雜糧產業發展
一是認識差距,優勢難以發揮。多年數量型農業和高產農業的慣性,將雜糧種植擠到了附屬位置。上世紀90年代以后,西北地區依賴灌溉發展了高產的小麥、玉米,水澆地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對西北地區水資源造成巨大的浪費。農業用水占到了區域總用水量的7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雜糧作物作為低產作物,依賴雨養,種植被擠到了干旱、半干旱、土壤瘠薄的山地、丘陵、荒原等邊緣地帶,雜糧生產的優勢很難發揮出來。
二是技術進步慢,沒有跟上現代農業步伐。西北雜糧生產長期處于傳統農業階段,科研水平、生產水平極端落后。西北五?。疾欤氖码s糧研究和推廣的技術人員不足百人,且地位低下,人心不穩。優良品種覆蓋率、新技術推廣率與大作物差距明顯。調研數據顯示,谷子耕、種、收機械化率僅為73%、51%、18%;高粱僅為84%、64%、45%;糜子僅為66%、45%、4%,而小麥耕、種、收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8.8%、99.2%、98.8%;玉米分別達到87.4%、87.8%、76.7%。
三是產品加工嚴重滯后,產業鏈條短。調研發現,目前西北地區雜糧加工水平基本處于原糧加工的初級階段。當地80%~90%的雜糧產品以原糧消費米、面、粉為主,加工的產品檔次低,產品單一,有機產品、品牌產品多數為包裝后的原糧,可口性、及時性、深加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極少。加工設備多停留在小作坊、小規模階段,銷售額上億元的企業幾乎沒看到。產業鏈短、市場化程度低,嚴重影響雜糧產業發展。
四是效益低,農戶種植意愿不高。由于種植分散,間苗、除草、收獲大部分以人工為主,勞動投入多,生產成本高;銷售價格受市場影響,忽高忽低,直接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多數農民只是把雜糧作彌補糧食、飼料的不足,抵御和減少災害的補充作物,輪作倒茬、填閑補種的作物。種與不種取決于農民個人的好惡,種植面積的大小取決于收成的好壞。大部分小雜糧生產仍處于“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產量低而不穩定。
多措并舉振興西北雜糧產業
一是將西北地區雜糧作為生態作物布局,擴大種植面積。將擴大西北地區雜糧種植面積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面積至少應布局到西北地區耕地面積的1/4,即1億畝以上,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就可以在不增加成本,不耗費水資源,實現環境友好的條件下,為國家增產100多億斤糧食。西北地區曾是我國雜糧的主產區,上世紀50年代該區僅谷子種植面積就有近億畝。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水利條件改善,增加糧食產量,改為小麥或玉米種植,這種種植制度引發了區域水資源的高度耗費,直接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谷子產量低、費工、費時、難以機械化的問題隨著科技進步都已解決。雜交谷子產量已穩定通過500公斤/畝,在西北創出超過700公斤/畝的高產記錄,常規谷子已穩定通過400公斤/畝,創出超過500公斤/畝的高產記錄。輕簡化栽培技術已使谷子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同樣糧食產量,谷子需水量只有小麥的1/2,玉米的2/3,近年來谷子價格卻是小麥、玉米的一倍,且谷草是優質飼草,有利于構建優質畜牧業,因此,發展雜糧可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擴大雜糧消費。健康中國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帶給我們許多思考,誠然,高度傳染的病毒變異是這次疫情發生的主要原因,但病毒是生物界客觀存在的,疫情到來時,有的人容易感染,有的人不易感染,容易感染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身體免疫力差,或者患有基礎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身體素質有健康性缺陷等,這充分說明一個道理,塑造人的健康素質是抵抗各類傳染病的基礎條件。
我們應宣傳、引導國人建立包括五谷雜糧在內的合理膳食結構,由吃飽、吃好,向吃品質、吃營養、吃健康轉變??茖W家要從優良品種培育開始,進行雜糧的全產業鏈研發,為雜糧生產、加工、消費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企業家應適應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特點,針對不同消費人群,開發孕婦、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男人、婦女、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各種疾病人群等需求的健康營養食品,為打造健康中國人奠定基本的食品基礎。廣泛宣傳合理膳食是人類健康最基礎的工作,恢復五谷雜糧的本來面目,告知大眾,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主食,是特色營養食品。
三是建立雜糧儲備制度,服務國家長期糧食安全。專家研究指出,起源于我國的雜糧作物都帶有皮殼,利于貯藏,是中華文明歷史得以延續以及戰勝各種大災大難的重要原因。西北雜糧大多種在貧困地區,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擴大種植面積,價格就會降低,出現增產不增收現象。擴大雜糧的銷售出路在于加工轉化,但是企業加工轉化需要穩定的貨源。目前,種植面積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而減少,致使總產量小,遠遠不能滿足企業轉化的需求,導致了投資深加工領域的企業數量少、深加工產品研發嚴重滯后。為了提高農民擴大種植雜糧的積極性,穩定加工企業貨源,建議在我國西北地區試點啟動對雜糧保護性收購機制,在主產區納入國家政策性收購范圍,制定最低保護收購價格,以穩定市場價格,逐步擴大種植面積及產量,促進市場穩定運行,保護農民利益。同時,給予地方雜糧儲備以政策支持和儲備補貼支持,使雜糧儲備成為農民生產和企業消化的促進劑。
四是加大對雜糧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提高研發、加工轉化能力。“產業強,糧食安”。要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業。雜糧營養平衡、人體必需,隨著消費者膳食消費理念的轉變與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消費需求日益旺盛。人們對未來食品的要求是安全、營養、美味、好吃、快捷、方便,追求品質、品牌。而目前西北雜糧企業多數還停留在原糧初加工階段,不好吃、不便捷,品質不高,品牌不響問題突出。建議政府、科學家、企業家、金融、保險、農民“六家握手”共同發力,打造西北雜糧加工品牌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延伸產業鏈條,從初級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等方面建立雜糧產業加工體系,瞄準多樣化市場需求,以突破雜糧精深加工技術為重點,優化產品結構,細分消費人群,例如,開發適合老人、兒童、學生、孕婦等不同消費群體的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穩步擴大雜糧產品市場份額,形成“以加促銷,以銷帶產”的良性循環。
五是支持提升西北區域雜糧科研水平,補上我國雜糧研究的短板。注重西北區域雜糧科研隊伍建設,從基礎研究開始就要有人才布局,構建雜糧重要性狀的核心種質,創制特異種質資源,研究功能成分、遺傳機制及其作用機理,構建谷子等雜糧分子育種平臺;研究雜糧抗旱、耐逆、營養高效形成的機理,形成雜糧栽培生理基礎理論;利用傳統育種技術和現代分子輔助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優質專用、適宜機械化、輕簡化生產的雜糧新品種;研究適合平原旱地規模化生產的精量播種、中耕施肥、收獲等關鍵環節的機械及其配套技術;研究旱地水肥一體化生產技術、化肥減量增效施肥技術、適用于丘陵旱地集雨高效生產技術;開展雜糧食品加工及其副產品利用技術研究,研發現代物理化學改性、營養強化和功能成分富集等技術,克服雜糧適口性差,無面筋、缺乏延展性,難以主食化等難題,開發雜糧主食產品、功能性食品和休閑食品。
在我國農業發展歷史上,雜糧的籽粒、麩皮和秸稈一直是作為優質飼料,富含各種能夠增強動物體質的礦物質,能明顯提升畜禽產量和品質,顯著提升牛、羊、馬、驢等牲畜的抗病性。而現在我國推廣的飼料配方多為搬運西方標準,與我國國情和畜禽飼養環境有差異,造成飼養動物免疫力低下,抗病力減弱。我們應加強雜糧飼料利用研究,以雜糧籽粒和秸稈配伍為原則,構建中國特色健康飼料標準,這對擴大雜糧飼料利用、畜牧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