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天津西青堅持文化引領 打造大運河上閃亮“明珠”

2021-04-16 18:44 中國發展網 王敏 成靜
大運河文化帶 文旅融合

摘要:天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天津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梁軍介紹了天津市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批示精神,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舉措。

中國發展網訊  王敏  記者成靜報道 4月15日上午,天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天津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梁軍介紹了天津市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批示精神,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舉措。西青區委副書記、區長白鳳祥介紹了西青區打造大運河上閃亮“明珠”—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情況。項目總規劃師、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黃晶濤介紹了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概念設計有關情況。會上并回答媒體記者的提問。

發布會上,西青區委副書記、區長白鳳祥介紹說,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位于千年古鎮楊柳青,規劃占地面積2800余畝,分為歷史名鎮、元寶島、文化學鎮等三個板塊,總投資52億元。經過進一步深化調整的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方案于4月1日,經市委、市政府專題會議審議通過。在推進規劃編制方面,西青區編制完善了《天津市楊柳青歷史文化名鎮元寶島及島西地塊保護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將規劃調整為以文化教育為主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現已報市有關部門審批。在加快項目立項方面,編制完成了運河文化公園(元寶島)項目建議書,現正抓緊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在推進考古挖掘方面,完成了元寶島地塊考古挖掘工作,正在進行文化學鎮板塊考古挖掘和文物保護評估審批工作。

在前期工作中,做到了“三個堅持”:

堅持先謀后動,解決“怎么規劃、建設什么”的問題。在規劃完善過程中,堅持思在前、謀在先,不局限于公園論公園,而是放到立足國家戰略和服務京津冀發展的格局中來謀劃。按照這一思路,不搞政績工程,不搞房地產開發,不搞過度商業化,努力把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作為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有力舉措,全力打造文化傳承的載體、文化建筑的勝地、文化交流的平臺、文化消費的場所、市民樂活的家園,成為展現大運河歷史風貌、呈現時代風采、彰顯津沽文化價值的國家級標志性工程。

堅持文化引領,解決“怎么保護、傳承什么”的問題。一是重塑文化基因。系統發掘梳理楊柳青的歷史文化資源,確定文化價值著力點是漕運文化、年畫文化和趕大營文化,并將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比如,規劃設計的中國年畫博物館、崇文書院等都是對楊柳青歷史文化的反映。二是堅持保護優先。挖掘保護好考古勘察過程中發現的800余座古代墓葬群,作為研究古代大運河的考古實證。三是完善空間格局。通過研究歷史典籍,梳理楊柳青古鎮形成過程,確定河道范圍、渡口位置、歷史街巷格局,不斷恢復古鎮的歷史空間格局。四是重塑建筑風格。按照“留古、承古、揚古、用古”的原則,采用明清古建筑形式,充分展現古鎮的歷史風貌,并借鑒《清明上河圖》的展現手法,實現歷史場景再現。

堅持文旅融合,解決“怎么運營、發展什么”的問題。針對歷史名鎮板塊,采取“再活化”方法,保留現存800余所老宅,按照“城市針灸術”理念進行歷史人文修復,發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等業態,把天津的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下來。目前引進鄉伴文旅集團投資合作,已經進入前期設計階段。針對元寶島板塊,采取“再組織”方式,通過恢復過去的楊柳青曲苑堂、運河水街、非遺文化街等,匯集相聲曲藝、非遺體驗、中華老字號等業態,定期舉辦年畫制作體驗、民俗活動表演、運河游船等活動,打造民俗文化小鎮。堅持運營前置、設計定制,把功能使用作為重要前提,全力開展招商工作,與北京德云社、天津北方演藝集團等單位合作,建設德云劇場、永安書場、丹桂劇院、人藝劇院等曲藝、京劇、話劇演出場地,常年吸引全國觀眾。同時與中青旅等知名運營商磋商整體運營事宜。針對文化學鎮板塊,采取“再開發”理念,重點發展教育文化產業,與清華美術學院共同建設非遺教育基地。公園建成后,將成為來津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網紅打卡地,預計每年將吸引游客300萬人次,實現各類收入30億元以上。

責任編輯:成靜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