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阿里首席技術官:走技術路線,實現碳中和

2021-04-30 17:50 中國發展網
碳達峰碳中和 阿里巴巴 技術

摘要: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程立(魯肅)判斷,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序推進,將會帶來技術上的系統性變革,很可能催生新的技術創新與合作。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日前,阿里巴巴發布名為《邁向零碳時代》的2021減碳賬單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是全球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碳中和,是名詞,更是動詞。面向“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阿里巴巴將全面加快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

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程立(魯肅)判斷,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序推進,將會帶來技術上的系統性變革,很可能催生新的技術創新與合作。目前,僅從技術創新角度阿里至少看到了“三個環”:實現企業自身發展中的減排是“內環”;助力平臺企業、行業脫碳為“中環”;推動消費低碳環保是輻射范圍更大的“外環”。

“阿里巴巴會盡快推出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實現碳中和,要走技術路線。這不是哪一個層面的單打獨斗,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他說。

該報告也給出了一個低碳等式。如果中國所有服務器都采用液冷技術,一年能節省的電接近一個三峽;如果“城市大腦”充分參與城市治堵,交通擁堵率能下降15%以上;如果快遞智能裝箱算法被普及,中國500億件包裹多數都能瘦身;如果家中閑置物品能充分流通,一個流動的循環工廠將減少用戶的碳足跡。

微信圖片_20210429172812

1945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誕生時,有人預測,潛在的高成本會讓全球計算機需求不超過5臺。但如今,當大型數據中心成為通用的算力大腦,如何給計算技術脫碳,用技術解決技術發展帶來的問題,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互聯網經濟理應成為低碳經濟。過去幾年,阿里云致力于打造數字經濟時代基礎設施,不斷向低碳生產邁進。2020年,阿里云自建基地型數據中心交易清潔能源電量4.1億千瓦時,同比上升266%,減排二氧化碳30萬噸,同比上升127%。

阿里云杭州數據中心的是全球最大的浸沒式液冷服務器集群,其服務器浸泡在特殊冷卻液,PUE(電源使用效率)逼近理論極限值1.0,每年可節電7000萬度,節約的電力可以供西湖周邊所有路燈連續亮8年;而廣東河源數據中心,采用深層湖水制冷,2022年將實現100%使用綠色清潔能源,將成為阿里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大型數據中心。

去年疫情爆發后,阿里巴巴發力數字基建,向全社會開放即插即用的數字化能力,一方面幫助中小企業降本提效,同時也提升了不少企業的綠色值。

比如,阿里云協助開發的攀鋼“鋼鐵大腦”,目前每生產1噸鋼節省1.28公斤鐵,每年可節省1700萬元煉鋼成本;阿里云協助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瀚藍環境提升了23%的燃燒穩定性;釘釘的無紙化辦公已累計減少碳排放1100萬噸,相當于固化6300平方公里荒漠……以阿里云、達摩院、釘釘為代表的技術力量,正不斷凝聚創新力助推一個多維度、全覆蓋的低碳發展體系。

從2014年以來,菜鳥使用電子面單的包裹達到1000多億個,節省紙張4000億張,節約成本200億元,綠色回收箱覆蓋315個城市,超過1億紙箱實現了循環再利用;多年來,餓了么累計送出無餐具訂單4億單,減少碳排放達6400噸。

去年,閑魚用戶上架10億件閑置用品,閑置流通促成更多浪費變消費,而如果從2017年算起,閑魚回收舊衣5萬多噸、舊書2370萬本、手機366萬臺、大家電145萬臺;銀泰喵街全年累計回收空瓶20000多個,通過收銀無紙化、發票小票電子化,節省1600噸紙??梢哉f,一個從消費到物流到閑置交易的全生命周期綠色消費場景正在形成。

據悉,今年2月,阿里巴巴已發行10億美元的20年期“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專門用于包括綠色建筑、能源效率、新冠肺炎危機應對、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以及設計等領域,它也成為亞洲互聯網行業中首家發行綠債的企業。

責任編輯:崔立勇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