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紅安:堅持以“鄉情”為紐帶 用心用力“引智”回鄉
摘要:鄉土情結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葉落歸根、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這些流傳多年的成語無須詮釋就會在人們心里產生廣泛共鳴:“只要家鄉有號召,我一定會竭盡所能為家鄉建設做貢獻。
中國發展網訊 “我們曾經拼命想離開的地方,現在卻是我們拼命想回去參加建設的地方。” 前不久,在紅安縣教授回鄉暨能人回鄉創業座談會上,由縣委統戰部引進的魏文輝教授激動地說。
激發“歸”的濃厚鄉情 讓教授“心”回鄉
鄉土情結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葉落歸根、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這些流傳多年的成語無須詮釋就會在人們心里產生廣泛共鳴:“只要家鄉有號召,我一定會竭盡所能為家鄉建設做貢獻。”紅安縣委統戰部在與專家教授接洽中,注重講鄉音、憶鄉情、食鄉味、觀鄉景,邀請專家教授昔日同學、老鄉一起座談,帶著教授回母校參觀、品嘗紅安特色美食、參觀經濟開發區,用濃厚的鄉情來感召在外專家教授對家鄉、對養育之地的情誼,讓專家教授的心回鄉。
擴寬“回”的具體路徑 讓教授“智”回鄉
思想破冰才能引領發展突圍。教授回鄉并不是狹義上的教授長期工作或居住在家鄉,而是能為紅安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讓“智”回鄉??h委統戰部通過摸底將聯系上的7位專家教授大致分為四類,其中2人有意向參與決策咨詢類,1人有意向引領科技創新類,1人有意向開展項目投資類,3人有意向助力招才引智類。針對有著不同回鄉意愿的教授,縣委統戰部細化出具體對接方案,帶領專家教授考察與其擅長領域相吻合的市場主體、專業合作社、企事業單位20余家,讓教授回鄉有“路”,施智有“門”。目前,魏文輝教授已與該縣與七里坪鎮慧錦農業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后利用清明節期間魏教授回鄉的契機,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免費技術服務協議。
增添“留”的服務砝碼 讓教授“人”回鄉
自教授回鄉“千人計劃”啟動以來,紅安縣委統戰部把此項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張鳳珍親自召開部署推進會3次,電話溝通協調20余次,并帶領工作專班赴河南科技學院與專家教授面對面對接,圍繞紅苕產業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進行深入座談??h委統戰部工作專班在引進專家教授過程中,對于遇到的問題及時協調解決,不回避不拖延,線上每天通過微信答疑,線下邀請專家教授團隊回鄉考察20余人次,召開由縣農業農村局等職能部門參加的協調會5次。用優質的服務,讓專家教授心甘情愿的帶著感情、帶著技術、帶著項目回鄉。目前,魏文輝教授積極響應我縣紅苕產業的發展規劃,計劃籌建“甘薯種苗脫毒與繁育中心”,該中心可實現1億株以上紅苕脫毒種苗的生產能力。近年來,紅安狠抓農業產業化,紅苕脫毒不斷擴繁,2021年紅苕計劃種植面積15萬畝,“十四五”期間按20%速度遞增,到2025年末,全縣種植面積力爭達到30萬畝,實現產值50億元以上。(廖亮 毛紅平 李淑文)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