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洋:三代黨員繡黨旗 扎根農村念黨恩
摘要:橋河村有著適合種植蔬菜的獨特土質,黨支部便引導村民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成立了蔬菜合作社,鼓勵菜農積極加入。目前,橋河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3000多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30%,全村90%的優質空心菜、芹菜、香蔥都銷往重慶、成都、長沙等地。
中國發展網訊 “是黨帶領我們走上致富路,‘永遠跟黨走’這句話我們不僅要繡到黨旗上,更要揣到我們心窩窩里。”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拾回橋鎮橋河村,4名農村女黨員銀針飛線,紅底黃嵌,一面繡有“永遠跟黨走”的鮮紅黨旗熠熠生輝。
“共產黨就是好,我就是要跟著共產黨。共產黨帶領我們獲得解放,共產黨帶領我們搞建設。”75歲的李國玉有著50年的黨齡。她和萬千扎根土地的農婦一般,一輩子勞作在田間地頭,未曾見過小鎮外的世界,卻始終保持著對黨的堅定信仰。
李國玉14歲輟學回村參加大集體建設,16歲入團,17歲便因表現優異被推選為生產小隊的婦女隊長。堰塘挑泥、道場碾谷、秧田除草……到處都留下了她帶頭勞作的身影。24歲時,李國玉在同期黨校學習班中第一個入黨。她說現在老了,好多事都不記得了,但是還記得從入黨宣誓那一刻起,便許下了一直跟黨走的愿望和承諾。
如今行動不便的李國玉,只要村黨支部有活動,便讓老伴用三輪車將自己送到十里開外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風雨無阻,未有缺席。
橋河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前,橋河蜿蜒曲折,靜靜流淌。60多歲的張元珍繡完黨旗,望著橋河水感慨萬千。1975年,她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1歲的她曾是村小組婦女隊長。當年,張元珍帶領著村里幾十名婦女同志,憑借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沿著橋河挖溝渠、修水利,極大的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提高防汛抗洪減災能力。
“我們村里有很多優秀的老黨員,為村里的發展奉獻了汗水和青春,她們的精神激勵著我們年輕黨員扎根基層,傳承對黨的堅定信仰,在農村這個廣闊舞臺帶領大家走向新時代的致富道路。”“80后”女黨員李香就是這次繡黨旗活動的發起者,剛剛擔任村婦聯主席的她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和村里的黨員們一道,想方設法發展村集體經濟。
橋河村有著適合種植蔬菜的獨特土質,黨支部便引導村民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成立了蔬菜合作社,鼓勵菜農積極加入。目前,橋河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3000多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30%,全村90%的優質空心菜、芹菜、香蔥都銷往重慶、成都、長沙等地。(廖亮 胡科 羅夢琪)
責任編輯:宋璟